2010年7月30日 星期五

菩薩心行要略(三)

凡是菩薩到達了大菩薩的階段,以慈悲為本,一切為了眾生、救濟眾生,使得大家都能夠脫離苦惱。我們平時都知道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這是特別注重其以悲心來度眾生的意義。其實,任何一位大菩薩都是一樣的,無不是尋聲救苦、遍一切處。凡是任何眾生蒙受其加被、教化乃至感應,都能得到種種利益,使得煩惱得到解脫,痛苦化為清涼。所以經上說大悲心長在菩提樹上之後,一切眾生,不論是人、天乃至聲聞、緣覺等,都能感受到他的功德利益。譬如平時的求消災等,即是較淺一層的功德;而消除煩惱、消除業障,乃至引導我們使得解脫等,即是深一層的功德。

一切的大菩薩,都是為眾生所依止,教化眾生、成熟眾生;而眾生則由於依止大菩薩的關係,得到了種種利益。《大般若經》上說到,因為世界上有菩薩,所以才有修大乘行、弘揚大乘者;即使是人天福報,也是由菩薩而來。佛出世時,眾生可以供養三寶,做種種功德;在無佛之世,有許多菩薩,雖然並非現身在佛教之中,但是他們卻能夠以種種身分來領導眾生行菩薩道。我們從經典之中,看到菩薩過去生中的種種本生因緣,而發現他們都是為眾生之所依止,淺者為眾生種下了人天福報,深者令他們得解脫乃至成佛。而從另一方面說,由於有菩薩才有佛,若沒有菩薩,則何來成佛者?而亦必須有菩薩,才有聲聞、緣覺。菩薩並非只以大乘法教化眾生;我們常說『法門無量誓願學』,因為菩薩遇到了小乘根機,便以小乘法來教化他們,所以小乘法也是菩薩所應學的。因菩薩發心,無邊眾生能得到利益;許多大乘經,都讚歎發菩提心、行菩薩行,只要一個人發心,將來對眾生的利益是不可限量的。小乘行者並非沒有功德,但與菩薩相較之下,則差得太多,因為無邊眾生將依止菩薩,積聚功德而走上解脫成佛之道;所以再多的阿羅漢,還不如有一真發菩提心者。

「菩薩」的意義,略為解釋一下。菩薩即是印度語菩提薩埵的簡稱。凡是發勇猛大心,想追求無上大道者,即名為菩薩,其中包括了慈悲、智慧等等;簡單的說,菩薩即是發心欲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者。平常我們說到四聖、六凡的十法界,其中把菩薩也劃為一大類。但事實上,菩薩並不屬於特定的一類。就眾生而言,只有六類──地獄、餓鬼、畜生、人、阿修羅、天;各自隨其業緣所感的,都不出於此六類,而菩薩也就示現在此六類眾生之中,或現天、或現人、畜生等。而在小乘法中,小乘的聖人賢人,只屬於人道與天道,在其他各道中是沒有的。菩薩隨其願力於一切眾生道中顯現其身;或現身於鬼趣行菩薩行,或現身於畜生道中行菩薩道……。就種類來說,這位菩薩應是屬於鬼道或旁生道……,但他所修的,卻是菩薩行。如《十善業道經》中的龍王,本經的緊那羅王便是;這是隨願往生的結果。所以我們可以這麼說:十法界乃是依其功德來劃分,六道則是依其業報所感而成,有人天果報的卽生人天,有地獄果報的卽生地獄。聲聞、緣覺只能生於人、天二道之中,因此卽使他們證到了阿羅漢,在功德上可謂是聖賢了,但在外表上卻永遠是人、天相;大菩薩隨其願力化度眾生,遍攝一切處,不論是善趣、惡趣皆得往生教化眾生,這就是大小乘的不同之處。從這裏,我們可以發現它們在精神上是不同的:大乘重悲心,小乘重自身。 譬如有菩薩發願到佛法不興之地,也許就會有人對他說:你到了那裏,供養少了,還要吃種種苦頭,何苦呢?但這卻是大乘的精神,因為一個好的地方,在你未去之前就已經很好了,那麼即使你去,於眾生又能增添多少利益?所以地藏菩薩『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卽是大乘精神的充分發揮。

在大乘經中表現這種精神的地方,真是太多太多。因此菩薩悲心的表現,我們並不能夠以其所現的外相比我們差(如顯現畜生、餓鬼等),或者以其所走的路,種種環境際遇等,在我們眼中看來都不盡理想,我們就懷疑到為什麼學佛之後環境還是這麼糟?就大乘法來說,這些都是不一定的事,而修行大乘者,應該讓自己到達每一個苦惱的角落,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有大乘法的行。

(本文錄自《華雨集》第一冊•10~14頁)

2010年7月28日 星期三

荷花篇─心象寫景花


花語:“心象花”是以個人主觀意念為主,隨興用花材呈現內心的美感,較有自由揮灑的空間,與古中國的 “文人畫”有異曲同工之妙。

經云:心如工畫師。我們每個人命運的好壞、美醜、苦樂,都是自己創造的產物,自己一生命運的價值,除了世俗客觀的衡量標準,也由自己主觀去定義。如是因如是果,一切操之在己。所以,積極勇敢地活出自己生命的美感與價值吧!

花器:長方型花器
花材:荷花、荷葉、蓮蓬、水蠟燭葉、枯木

2010年7月27日 星期二

做善事就沒有煩惱嗎?

做善事就沒有煩惱嗎?有的人可是做出一堆煩惱喔!對這樣的問題,該怎麼解決?

《大智度論》卷15〈1 序品〉:

譬如國王有一大臣,自覆藏罪,人所不知。王言:「取無脂肥羊來,汝若不得者,當與汝罪。」 大臣有智,繫一大羊,以草穀好養;日三以狼而畏怖之,羊雖得養,肥而無脂。
牽羊與王,王遣人殺之,肥而無脂。王問:「云何得爾?」答以上事。
菩薩亦如是,見無常、苦、空狼,令諸結使脂消,諸功德肉肥。﹝案:「結使」指「煩惱」﹞

龍樹菩薩說這個「以野狼嚇羊,令牠長肉、不生油」的故事,所要譬喻的重點是「(菩薩經常)見無常、苦、空﹝的﹞狼,令諸結使脂消,諸功德肉肥」。

這是說:菩薩在精進修行、積集功德的過程,為了增長「功德肉」,很有可能附帶生出「結使脂(煩惱的油)」,若要積集功德又要不起煩惱,就要多多思惟「無常、苦、空」。

2010年7月26日 星期一

印順導師法語~29

如實的說:佛法本來如是,是無所謂深不深、難不難的:如果說是深是難,那是難在眾生自己,深在眾生自己。

《華雨集》二﹝頁13~14﹞

2010年7月23日 星期五

菩薩心行要略(二)

對佛有了充分的信解,就得從十善菩薩學起。很多人對菩薩的名義不了解,多有誤會。菩薩是印度話,菩是菩提,是覺悟的意思;薩是薩埵,就是眾生的意思。所以,菩薩是求大菩提的眾生。菩薩的程度不一,高的高,低的低。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聽見菩薩,就想到文殊、普賢、觀音、地藏頂高的大菩薩,其實凡發心成佛的,就是菩薩。佛與菩薩的分別是:佛是至高至上究竟圓滿,如讀書畢業了;菩薩是向上修學的學生。開始學的,如幼稚園生是學生;在小學、中學、大學以至研究院,也還是學生,差別只在學問的高低,而在修學的過程中是一樣的。菩薩也是一樣,有初發心菩薩,初學的與我們凡夫相同,只是能發菩提心,立成佛的大志願。慢慢修學,到頂高的地位,如文殊、觀音等。不要只記著大菩薩,覺到我們不能學。在學校裡,由幼稚園一直學到研究院;菩薩也是由初發心菩薩學到大菩薩。現在講最初修學的初心菩薩,與我們凡夫心境相近,切實易學。

一、大悲為菩薩發心:菩薩發心,當然包含了信願、智慧,而重心在大悲心。有大悲心而後想成佛度眾生的,就是菩薩。上面講過,成佛,如沒有慈悲心是不能達到的。就是能參究絕對真理,如沒有大悲心,也還是落於小乘。所以菩薩的最要處,便是大悲心,見眾生苦,好像是自己的苦痛,想方法去救度他們,才是菩薩心、佛種子。發心,是立志,時時起慈悲心,立下大志願,不會忘失。此心發起,堅決不退,便登菩薩位。修發大悲心,方法很多,佛法裡有「自他相易」法,把自己想作別人,把別人想作自己,這麼一下,大悲心自然會發生起來。試問大家:心裡頂愛的是什麼?你們一定回答是父母、夫妻、朋友、國家、民族。其實,佛說「愛莫過於己」。父母等,凡是沒有損到自己利益的,當然能愛,否則就什麼都不愛了。大家都以私心為愛自己而愛一切,假使能想到別人的苦痛,等於自己的苦;不但愛人如己,而且以自己為他人,不專從自己著想,那才是真愛、真慈悲。自身有苦,誰也巴不得馬上去掉他。別人的苦等於自己,怎能不動悲心,設法解除眾生苦痛呢!能有這種觀念,大悲心自然生起來。大悲心發生,立願成佛度眾生,就是菩薩了。所以初學菩薩,並不一定有神通,或者身相莊嚴。但是單單立志發心,還不夠,必須以正行去充實他。

二、十善為菩薩正行:菩薩與凡人的分別,是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以菩提心去行十善行,是初學的菩薩,叫十善菩薩。十善,就是對治十惡的十種善行。不殺生就是愛護生命。不偷盜是不要非法得財,進而能施捨。不邪淫是不要非禮。不妄語是不說謊。不兩舌是不挑撥是非,破壞他人的和合。不惡口是不說麤話罵人譏諷人,說不對也得好好說,不可說尖酸刻薄話。綺語是說得好聽,而能引起殺、盜、淫、妄種種罪惡,就是誨盜、誨殺、誨淫的邪說,或者毫無意義,浪費時間。不綺語,是要說那些對世道人心有好處的話。不貪是應得多少就得多少,知足、少欲,不是自己的,不要妄想據為己有。不瞋恨是有慈心,不鬥爭。不邪見是學佛的要有正見,要相信善惡因果,前生後世,生死輪迴,聖人境界── 阿羅漢、菩薩、佛能了生死。不要起邪知邪見,以為人死了就完了。十善菩薩,是初心菩薩,發大悲為主的大菩提心,要成佛度眾生,依這十種善行去修學,可說人人能學。如說不會做,那一定是自己看輕自己。佛法說:人,要有健全的人格,就得從五戒、十善做起,十善便是人生的正行。如有崇高道德,能行十善,缺少大悲心,還只是世間的聖人,人中的君子。佛法就不同了,十善正行,是以發大悲心為主的菩提心為引導的,所以卽成為從人到成佛的第一步。

大家以佛為理想,發菩提心,修十善行。此外,如懺悔、發願、禮佛、念佛以外,還要熱心注重護法,把佛法當作自己的生命,不要以為我學佛就好了。如佛法受到損害,受到摧殘,應為了自己的信仰,眾生的慧命來護持。菩薩應行的甚多,現在不能廣說。最後我希望大家,開始學這大乘的第一步,作一菩薩幼稚生,從發大悲心,修十善行學起。

(本文錄自《妙雲集•佛在人間》137~141頁)

2010年7月21日 星期三

荷花篇-寫景花


花語:荷花,古稱芙渠,盛開於6月、7月間。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於水中,葉子圓大,開粉紅花或白花,有淡淡香氣,果實蓮子、地下莖蓮藕,皆可食用,清涼退火。炎熱的夏日插一盆應景寫意的荷塘景色,微風吹來,蓮瓣飄香,令人賞心悅目,有清涼意。
蓮出汙泥而不染,象徵菩薩在五濁惡世中,不但不被塵勞所累,更能從煩惱汙泥中提取養分,綻放生命的光輝,圓滿自利利他。
 

在淨土五經裡有說:往生極樂世界的眾生,皆是蓮花化生。
回向偈也有這樣的句子: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荷花象徵意義:素雅;(白色荷花)皎潔;信用;佛;君子。

花器:陶盤
花材:荷花、蓮蓬、荷葉、日光柏、提琴葉、著莪葉、海芙蓉

2010年7月19日 星期一

印順導師法語~28

佛法的目的,要從心的淨化,引發行為的清淨,影響報體,趨向世界的清淨。

《學佛三要》﹝頁63﹞

2010年7月16日 星期五

菩薩心行要略(一)

菩薩道的三階段
菩薩道所有經歷的過程,可略分三個階段:
1、 凡夫菩薩
2、 聖賢菩薩
3、 佛菩薩
第三階段的菩薩,是證得大乘甚深功德,與佛相近似的。《楞伽經》說:「七地是有心,八地無影像;此二名為住,餘則我所得」。這是說:八地以上的菩薩,與佛的智證功德相近。《般若經》說第十地名佛地,龍樹解說為:如十四夜的月與十五夜的月一樣。所以雖還是菩薩地,也就名為佛地。這樣的佛地大菩薩,是久修二阿僧祇劫以上所到,如文殊、觀音等,初學是不容易學到的。第二階段的菩薩,是已發菩提心,已登菩薩位,從賢入聖,修大悲大智行,上求下化──這卽是三賢到八地的階位。第一階位,是新學菩薩,是凡夫身初學發菩提心,學修菩薩行。雖或是外凡夫,或已進為佛法內凡夫,菩薩心行的根柢薄弱,可能還會退失。《起信論》說:信心成就──發菩提心成就,才不退菩薩位而能次第進修。初學發菩提心,學修菩薩行的,是在修學信心的階段。《仁王經》稱此為十善菩薩,也卽是十信菩薩。凡夫的初學菩薩法,還沒有堅固不退時,都屬於此。依經論說:這一階段,也要修學一萬劫呢!新學菩薩,要培養信心、悲心,學習發菩提心;樂聞正法,聞思精進,而著重以十善業為菩薩道的基石。這類菩薩,雖沒有什麼深定大慧,神通妙用,但能修發菩提心,修集十善行──菩薩戒,精勤佛道,已充分表示出菩薩的面目。這樣的力行不息,積集福慧資糧,一旦菩提心成就,就可進入不退菩提心的賢位。

凡夫菩薩:十善,本是人乘的正法。初學菩薩而著重於十善業,卽以人身學菩薩道的正宗。太虛大師宣說的「人生佛教」,卽著重於此。大師平時,坦白地說:我是凡夫而學修發菩薩心的。以人間凡夫的立場,發心學菩薩行,略有兩點特徵:

一、具煩惱身:凡夫是離不了煩惱的,這不能裝成聖人模樣,開口證悟,閉口解脫,要老老實實地覺得自己有種種煩惱,發心依佛法去調御他,降伏他(慈航法師晚年,發願離淫欲心,也就是真實的佛子模樣)。有人說:如學佛的或出家大德,內心也充滿煩惱,這怎能使人歸敬呢!這些人把煩惱看得太輕易了。依《大涅槃經》說:有四依菩薩,可以作為眾生的依止(師)。初依,卽具足煩惱的初學發心者。初依菩薩,對佛法的根本理趣,有相當的正確體認;自己學修菩薩行,也能引導眾生來學。他雖沒有斷除煩惱,但能攝化眾生,向於煩惱所不染的境地,所以能為大眾作依止師。聲聞法中也是這樣,四果聖者能斷煩惱,未斷未證的順解脫分,順抉擇分聲聞行者,一樣的能住持佛法,教化眾生,為人間福田。凡依人身而學發菩提心,學修菩薩行,務要不誇高大,不眩神奇。如忽略凡夫身的煩惱覆蔽,智慧淺狹,一落裝腔作勢,那麼如非增上慢人(自以為然),卽是無慚無愧的邪命。依人身學菩薩行,應該循序漸進,起正知見,薄煩惱障,久積福德。久之,自會水到渠成,轉染成淨。

二、悲心增上:初發菩薩心的,必有宏偉超邁的氣概。菩薩以利他為重,如還是一般人那樣的急於了生死,對利他事業漠不關心,那無論他的信心怎樣堅固,行持怎樣精進,決非菩薩種姓。專重信願,與一般神教相近。專重修證,必定墮落小乘。初發菩提心的,除正信正見以外,力行十善的利他事業,以護持佛法,救度眾生為重。經上說:「未能自度先度他,菩薩是故初發心」。應以這樣的聖訓,時常激勵自己,向菩薩道前進。有的人因誤解而生疑難:行十善,與人天乘有什麼差別?這二者,是大大不同的。這裡所說的人間佛教,是菩薩道,具足正信正見,以慈悲利他為先。學發菩提心的,勝解一切法──身心、自他、依正,都是輾轉的緣起法;了知自他相依,而性相畢竟空。依據卽空而有的緣起慧,引起平等普利一切的利他悲願,廣行十善,積集資糧。這與人乘法,著重於偏狹的家庭,為自己的人天福報而修持,是根本不同的。初學發菩提心的,了知世間是緣起的,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互為六親眷屬。一切人類,於自己都展轉依存,有恩有德,所以修不殺不盜等十善行。卽此人間正行,化成悲智相應的菩薩法門,與自私的人天果報,完全不同。這樣的人間佛教,是大乘道,從人間正行去修集菩薩行的大乘道;所以菩薩法不礙人生正行,而人生正行卽是菩薩法門。以凡夫身來學菩薩行,向於佛道的,不會標榜神奇,也不會矜誇玄妙,而從平實穩健處著手做起。一切佛菩薩,都由此道修學而成,修學這樣的人本大乘法,如久修利根,不離此人間正行,自會超證直入。如一般初學的,循此修學,保證能不失人身,不礙大乘,這是唯一有利而沒有險曲的大道!

(本文錄自《妙雲集•佛在人間》100~104頁)

2010年7月12日 星期一

印順導師法語~27

佛法是宗教的,我們學了以後,你覺得這個理論在你的心裡起些什麼作用?有沒有一點用處?佛法總是要我們減少煩惱,叫我們增長慈悲心,叫我們對佛教有熱心,來護持聖教;覺得眾生非常苦惱,應該如何救度……。假使我們學了這些,學了以後,自己不起這些觀念,那是你純粹在書本子看見些「概念」,沒有變成自己的。

《華雨集》第五冊﹝頁77﹞

2010年7月9日 星期五

菩薩心行要略

菩薩自己還沒有解脫,修種種的難行苦行,主要為了利人,不惜犧牲一切,甚至獻出自己的生命。依大乘法說:菩薩要廣集福德與智慧資糧,「五事具足」,才能得無生法忍(anutpattika-dharma-kṣānti),與阿羅漢的涅槃相等。但菩薩的廣大悲願,不入涅槃,「留惑潤生」,願意在長期的生死中,度脫苦難的眾生。這種不急於自求解脫,偉大的利他精神,在世間人心中,當然是無限的尊重讚嘆。「見賢思齊」,學菩薩而求成佛的「大乘佛法」,為佛弟子所樂意信受奉行,這是一項最有意義的重要因素(當然還有其他原因)。菩薩的大行──波羅蜜行,主要是以慧──般若(prajñā)為先導的。大乘經所說甚深智與廣大行,是繼承「佛法」的甚深行。如《般若經》所說:得無生法忍的不退轉──阿毘跋致(avinivartaniya)菩薩,都是依人身進修而悟入的。得無生忍以上的,是大菩薩(俗稱「法身大士」),以方便力,現種種身,利濟眾生,那就不是常人的境界,成為大乘佛弟子的信仰對象。

(本文錄自《華雨集》第二冊‧九八──九九頁)

2010年7月5日 星期一

印順導師法語~26

學佛的而能夠深刻的理解到學佛的根本意趣,進而感覺到非學佛不可,有這種堅強的信念,才能真正走向學佛之路,而不在佛門邊緣歇腳,或者走入歧途。

《學佛三要》﹝頁1﹞

2010年7月4日 星期日

福嚴佛學院第十二屆畢業典禮暨福嚴精舍住持交接典禮─會務記事

6月27日是福嚴佛學院第十二屆大學部畢業典禮暨福嚴精舍住持交接典禮之日,日前本會會長學自師姊即帶領11位插花志工進行會場花藝佈置,為大殿佛前增添不少莊嚴氣氛。當日畢業典禮於八時三十分開始,全體師生、家長、來賓們齊聚於大雄寶殿內,大殿外亦是坐滿了觀禮嘉賓,在大眾齊聲唱頌三寶歌後,首先由主席淨照院長致詞,繼長老、師長及來賓之慈悲開示後,接著是一連串的頒發畢業證書、頒獎、畢業生致詞、、等等。大家同懷慶賀之心,祝福畢業生完成四年佛學院教育,慶幸為正法的弘揚與傳承又添了不少的生力軍,典禮在溫馨祝福聲中,驪歌聲中,莊嚴圓滿的完成。

接著,十點進行福嚴精舍新舊任住持兼院長交接典禮,原任住持為上淨下照院長及新任住持上厚下觀院長,恭請上真下華長老送位,典禮在莊嚴、隆重下歷時1時20分完成。而後,於佛前大供完成之同時,來到午齋時間,本會香積組組長月廷師姊即帶領志工開始動員起來,準備自大寮上菜為大約500多位來賓們服務,只見34位師兄師姊志工們小心翼翼忙碌地穿梭於會場中,以期能順利的完成任務。在這個充滿祝福的日子裡加上豐盛精緻的素齋,可以說是賓主盡歡吧!

翠英合十 記錄於99.7.1

2010年7月3日 星期六

福嚴推廣教育班─燒錄志工招募公告

1. 招募類別:燒錄大智度論MP3及DVD志工
2. 招募人數:約4位
3. 服務時間:另行安排
4. 服務地點:於推廣班知客室燒錄
5. 報名方式:有意發心者,請來電:03-5775054或mail:智廣學佛會zhiguang9913@gmail.com

2010年7月2日 星期五

佛說無常經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刦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佛說無常經

(亦名三啟經,錄自《大正藏》)
大唐三藏法師義靜(淨)奉制譯
稽首歸依無上士 常起弘誓大悲心 為濟有情生死流 令得涅槃安隱處
大捨防非忍無倦 一心方便正慧力 自利利他悉圓滿 故號調御天人師
稽首歸依妙法藏 三四二五理圓明 七八能開四諦門 修者咸到無為岸
法雲法雨潤群生 能除熱惱蠲眾病 難化之徒使調順 隨機引導非強力
稽首歸依真聖眾 八輩上人能離染 金剛智杵破邪山 永斷無始相纏縛
始從鹿苑至雙林 隨佛一代弘真教 各稱本緣行化已 灰身滅智寂無生
稽首總敬三寶尊 是謂正因能普濟 生死迷愚鎮沉溺 咸令出離至菩提

生者皆歸死 容顏盡變衰 強力病所侵 無能免斯者
假使妙高山 劫盡皆壞散 大海深無底 亦復皆枯竭
大地及日月 時至皆歸盡 未曾有一事 不被無常吞
上至非想處 下至轉輪王 七寶鎮隨身 千子常圍遶
如其壽命盡 須臾不暫停 還漂死海中 隨緣受眾苦
循環三界內 猶如汲井輪 亦如蠶作繭 吐絲還自纏
無上諸世尊 獨覺聲聞眾 尚捨無常身 何況於凡夫
父母及妻子 兄弟并眷屬 目觀生死隔 云何不愁歎
是故勸諸人 諦聽真實法 共捨無常處 當行不死門
佛法如甘露 除熱得清涼 一心應善聽 能滅諸煩惱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室羅伐城逝多林給孤獨園。爾時佛告諸苾芻。有三種法。
於諸世間。是不可愛。是不光澤。是不可念。是不稱意。何者為三。謂老病死。
汝諸苾芻。此老病死。於諸世間。實不可愛。實不光澤。實不可念。實不稱意。
若老病死。世間無者。如來應正等覺。不出於世。為諸眾生說所證法及調伏事。
是故應知。此老病死。於諸世間。是不可愛。是不光澤。是不可念。是不稱意。
由此三事。如來應正等覺。出現於世。為諸眾生說所證法及調伏事。爾時世尊。重說頌曰。

外事莊彩咸歸壞 內身衰變亦同然 唯有勝法不滅亡 諸有智人應善察
此老病死皆共嫌 形儀醜惡極可厭 少年容貌暫時住 不久咸悉見枯羸
假使壽命滿百年 終歸不免無常逼 老病死苦常隨逐 恒與眾生作無利

爾時世尊。說是經已。諸苾芻眾。天龍藥叉揵闥婆阿蘇羅等。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常求諸欲境 不行於善事 云何保形命 不見死來侵
命根氣欲盡 支節悉分離 眾苦與死俱 此時徒歎恨
兩目俱飜上 死刀隨業下 意想並慞惶 無能相救濟
長喘連胸急 短氣喉中乾 死王催伺命 親屬徒相守
諸識皆昏昧 行入險城中 親知咸棄捨 任彼繩牽去
將至琰魔王 隨業而受報 勝因生善道 惡業墮泥犁
明眼無過慧 黑闇不過癡 病不越怨家 大怖無過死
有生皆必死 造罪苦切身 當勤策三業 恒修於福智
眷屬皆捨去 財貨任他將 但持自善根 險道充糧食
譬如路傍樹 暫息非久停 車馬及妻兒 不久皆如是
譬如群宿鳥 夜聚旦隨飛 死去別親知 乖離亦如是
唯有佛菩提 是真歸仗處 依經我略說 智者善應思

天阿蘇羅藥叉等 來聽法者應至心 擁護佛法使長存 各各勤行世尊教
諸有聽徒來至此 或在地上或居空 常於人世起慈心 晝夜自身依法住
願諸世界常安隱 無邊福智益群生 所有罪業並消除 遠離眾苦歸圓寂
恒用戒香塗瑩體 常持定服以資身 菩提妙華遍莊嚴 隨所住處常安樂

七 佛 滅 罪 真 言 (三遍)
離 婆 離 婆 帝。求 訶 求 訶 帝。 陀 羅 尼 帝。尼 訶 囉 帝。毗 黎 你帝。
摩 訶 伽 帝。真 陵 乾 帝。莎 婆 訶。

佛說無常經

回向偈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2010年7月1日 星期四

福嚴畢業典禮及住持交接典禮活動

2010-06-27大學部畢業典禮(Part1)



2010-06-27住持交接典禮(Part2)



2010-06-27佛前大供(Part3)



2010-06-27午齋(Part4)



照片提供:黃文育、杜清標師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