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30日 星期五

菩薩心行要略(三)

凡是菩薩到達了大菩薩的階段,以慈悲為本,一切為了眾生、救濟眾生,使得大家都能夠脫離苦惱。我們平時都知道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這是特別注重其以悲心來度眾生的意義。其實,任何一位大菩薩都是一樣的,無不是尋聲救苦、遍一切處。凡是任何眾生蒙受其加被、教化乃至感應,都能得到種種利益,使得煩惱得到解脫,痛苦化為清涼。所以經上說大悲心長在菩提樹上之後,一切眾生,不論是人、天乃至聲聞、緣覺等,都能感受到他的功德利益。譬如平時的求消災等,即是較淺一層的功德;而消除煩惱、消除業障,乃至引導我們使得解脫等,即是深一層的功德。

一切的大菩薩,都是為眾生所依止,教化眾生、成熟眾生;而眾生則由於依止大菩薩的關係,得到了種種利益。《大般若經》上說到,因為世界上有菩薩,所以才有修大乘行、弘揚大乘者;即使是人天福報,也是由菩薩而來。佛出世時,眾生可以供養三寶,做種種功德;在無佛之世,有許多菩薩,雖然並非現身在佛教之中,但是他們卻能夠以種種身分來領導眾生行菩薩道。我們從經典之中,看到菩薩過去生中的種種本生因緣,而發現他們都是為眾生之所依止,淺者為眾生種下了人天福報,深者令他們得解脫乃至成佛。而從另一方面說,由於有菩薩才有佛,若沒有菩薩,則何來成佛者?而亦必須有菩薩,才有聲聞、緣覺。菩薩並非只以大乘法教化眾生;我們常說『法門無量誓願學』,因為菩薩遇到了小乘根機,便以小乘法來教化他們,所以小乘法也是菩薩所應學的。因菩薩發心,無邊眾生能得到利益;許多大乘經,都讚歎發菩提心、行菩薩行,只要一個人發心,將來對眾生的利益是不可限量的。小乘行者並非沒有功德,但與菩薩相較之下,則差得太多,因為無邊眾生將依止菩薩,積聚功德而走上解脫成佛之道;所以再多的阿羅漢,還不如有一真發菩提心者。

「菩薩」的意義,略為解釋一下。菩薩即是印度語菩提薩埵的簡稱。凡是發勇猛大心,想追求無上大道者,即名為菩薩,其中包括了慈悲、智慧等等;簡單的說,菩薩即是發心欲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者。平常我們說到四聖、六凡的十法界,其中把菩薩也劃為一大類。但事實上,菩薩並不屬於特定的一類。就眾生而言,只有六類──地獄、餓鬼、畜生、人、阿修羅、天;各自隨其業緣所感的,都不出於此六類,而菩薩也就示現在此六類眾生之中,或現天、或現人、畜生等。而在小乘法中,小乘的聖人賢人,只屬於人道與天道,在其他各道中是沒有的。菩薩隨其願力於一切眾生道中顯現其身;或現身於鬼趣行菩薩行,或現身於畜生道中行菩薩道……。就種類來說,這位菩薩應是屬於鬼道或旁生道……,但他所修的,卻是菩薩行。如《十善業道經》中的龍王,本經的緊那羅王便是;這是隨願往生的結果。所以我們可以這麼說:十法界乃是依其功德來劃分,六道則是依其業報所感而成,有人天果報的卽生人天,有地獄果報的卽生地獄。聲聞、緣覺只能生於人、天二道之中,因此卽使他們證到了阿羅漢,在功德上可謂是聖賢了,但在外表上卻永遠是人、天相;大菩薩隨其願力化度眾生,遍攝一切處,不論是善趣、惡趣皆得往生教化眾生,這就是大小乘的不同之處。從這裏,我們可以發現它們在精神上是不同的:大乘重悲心,小乘重自身。 譬如有菩薩發願到佛法不興之地,也許就會有人對他說:你到了那裏,供養少了,還要吃種種苦頭,何苦呢?但這卻是大乘的精神,因為一個好的地方,在你未去之前就已經很好了,那麼即使你去,於眾生又能增添多少利益?所以地藏菩薩『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卽是大乘精神的充分發揮。

在大乘經中表現這種精神的地方,真是太多太多。因此菩薩悲心的表現,我們並不能夠以其所現的外相比我們差(如顯現畜生、餓鬼等),或者以其所走的路,種種環境際遇等,在我們眼中看來都不盡理想,我們就懷疑到為什麼學佛之後環境還是這麼糟?就大乘法來說,這些都是不一定的事,而修行大乘者,應該讓自己到達每一個苦惱的角落,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有大乘法的行。

(本文錄自《華雨集》第一冊•10~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