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30日 星期五

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偈頌~04

爐 香 讚

爐香乍熱  法界蒙薰  諸佛海會悉遙聞
隨處結祥雲  誠意方殷  諸佛現全身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稱)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開 經 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成佛之道 偈頌

第四章  三乘共法

一切行無常,說諸受皆苦;緣此生厭離,向於解脫道。
隨機立三乘,正化於聲聞。解脫道遠離,苦樂之二邊:
順攝樂行者,在家修法行;順攝苦行者,出家作沙門。
此或樂獨住;或樂人間住。或是隨信行;或是隨法行。
雖復種種性,同修出離行。佛說解脫道,四諦與緣起,
甚深諸佛法,由是而顯示。苦集與滅道,是謂四聖諦。
苦者求不得,怨會愛別離,生老與病死,總由五蘊聚。
所謂五蘊者,色受想行識,取識處處住,染著不能離。
此復由六處,取境而生識。或六界和合,世間苦唯爾。
苦生由業集,業集復由惑,發業與潤生,緣會感苦果。
業有身語意,善惡及不動。業滅如種習,百千劫不失。
隨業感生死,不出於三界。煩惱貪瞋癡,不善之根本,
癡如醉如迷,瞋重貪過深。佛攝諸煩惱,見愛慢無明。
我我所攝故,死生永相續。苦集相鈎纏,死生從緣起,
佛說十二支,如城如果樹。無明之所覆,愛結之所繫,
有識身相續,相續而不已。緣識有名色,從是有六處。
根境相涉觸,從觸生於受,緣受起於愛,愛增則名取,
因是集後有,生老死相隨。滅應滅於惑,惑滅則苦滅,
解脫於癡愛,現證寂滅樂。能滅苦集者,唯有一乘道。
三學八正道,能入於涅槃。初增上尸羅,心地淨增上,
護心令不犯,別別得解脫。在家五八戒,如前之所說。
出家戒類五:沙彌沙彌尼,比丘比丘尼,及式叉摩那。
於中具足戒,戒法之最勝,殷重所受得,護持莫失壞。
極重戒有四:淫行不與取,殺人大妄語,破失沙門性。
餘戒輕或重,犯者勿覆藏,出罪還清淨,不悔得安樂。
能持於淨戒,三業咸清淨。密護於根門,飲食知節量,
勤修寤瑜伽,依正知而住。知足心遠離,順於解脫乘。
此能淨尸羅,亦是定方便。進修於定學,離五欲五蓋。
不淨及持息,是名二甘露。依此而攝心,攝心得正定。
能發真慧者,佛說有七依。增上慧學者,卽出世正見。
佛為阿難說:緣起義甚深;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
無常空無我,惟世俗假有。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緣起空寂性,義倍復甚深。此是佛所說,緣起中道義,
不著有無見,正見得解脫。又復正見者,卽是四諦慧;
如實知四諦,應斷及應修,惑苦滅應證,由滅得涅槃。
先得法住智,後得涅槃智;依俗契真實,正觀法如是。
正思向於厭,向離欲及滅。正語業及命,淨戒以為性。
始則直其見,次則淨其行;足目兩相成,能達於彼岸。
正勤遍策發,由念得正定,依定起證慧,慧成得解脫。
佛說諸道品,總集三十七,道同隨機異,或是淺深別。
此是聖所行,此是聖所證,三乘諸聖者,一味涅槃城。
通論解脫道,經於種熟脫,修證有遲速,非有利鈍別。
見此正法者,初名須陀洹,三結斷無餘,無量生死息。
二名斯陀含,進薄修斷惑。三名阿那含,離欲不復還。
斷惑究竟者,名曰阿羅漢,畢故不造新,生死更無緣。
此或慧解脫,或是俱解脫。六通及三明,世間上福田。
明淨恒不動,如日處晴空;一切世間行,不染如蓮華。
或不由他覺,從於遠離生,名辟支迦佛,合說為二乘。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三稱)


讚 佛 偈

天上天下無如佛  十方世界亦無比
世間所有我盡見  一切無有如佛者
南無娑婆世界  大慈大悲  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三 歸 依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導 師 讚

印公導師  深入三藏  悲智双運照人間
利濟諸有情  續佛慧命  正法廣增延
南無度人師菩薩摩訶薩(三稱)

迴 向 偈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2010年4月29日 星期四

智者不為得失所動

有一年,佛陀和眾多比丘在某一婆羅門的邀請下,到鞞蘭若結夏安居。當他們到達時,這婆羅門受魔波旬的影響,卻不護持佛陀等人。當時又是飢荒, 蘭若的百姓只能在佛陀及眾弟子外出化緣時供養極少數的食物。面對這種困境,大目犍連懇求佛陀允許他運用神通前往別人無法到達的地方去帶食物回來,但為佛陀所拒絕。儘管情況如此困難,所有的比丘並不頹喪。仍然滿足於馬商每天供養的少許穀物。

結夏安居結束後,佛陀等人在通知該婆羅門之後,就打道回祇樹給孤獨園。舍衛城的人喜悅地歡迎佛陀和眾多比丘回來,並供養他們。

這時候,有一群人由於比丘們的慈悲,而留在精舍裡。這群人每次貪心地吃完比丘剩下的所有食物後,就只知道睡覺,一旦醒來時,又只知道到河邊去跳呀叫呀、打打鬧鬧地嬉戲。不管是在那裡,他們都行為不檢,無所事事。

有一天,比丘們互相討論這群人難以駕馴的行為:「在鞞蘭若時,由於飢荒,他們還相當恭敬有禮,舉止也合乎規矩。現在食物充足,他們就行為不檢了。」

這時候,佛陀聽見眾人議論的話題,就說:「愚癡的人在諸事不順遂時,滿心哀愁,神情沮喪,一旦事事如意時,則又雀躍不已,這就是愚癡的人特性。智者則不因生命中的得失而動搖心志。」

參見《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長老 編著,周金言 譯) 

2010年4月28日 星期三

花語

「山木蓮」花語:猶如地藏王菩薩手中的錫杖─ ─ 金錫振開地獄之門,歷世累劫冤親蒙接引。

「地獄不空 ,誓不成佛;眾生渡盡,方證菩提!」─ ─菩薩的大悲願為眾人所讚嘆及學習!

 花器:小青花瓶
 花材:山木蓮、玫瑰、小黃菊

2010年4月27日 星期二

2010年4月26日 星期一

印順導師法語~16

新學菩薩,要培養信心、悲心,學習發菩提心;樂聞正法,聞思精進,而著重以十善業為菩薩道的基石。這類菩薩,雖沒有什麼深定大慧,神通妙用,但能修發菩提心,修集十善行──菩薩戒,精勤佛道,已充分表示出菩薩的面目。

《佛在人間》﹝頁101﹞

2010年4月23日 星期五

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偈頌~03

爐 香 讚

爐香乍熱  法界蒙薰  諸佛海會悉遙聞
隨處結祥雲  誠意方殷  諸佛現全身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稱)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開 經 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成佛之道 偈頌

第三章  五乘共法章

正信歸依者,應修於正見,及修於正命,勝進不為難。
所說正見者,人生之正觀。心淨或不淨,利他或損他:
善行不善行,佛子應諦察。有報必由業,微小轉廣大,
能引或能滿,決定或不定,現生或後報,諸業不失壞。
隨業報善惡,五趣常流轉,隨重或隨習,或復隨憶念,
由業往後有,薪盡火相傳。生死常相續,聖者得解脫,
凡聖缚脫異,深信勿疑惑。流轉五趣中,身心多苦迫。
大地獄極熱,近邊徧遊歷,八寒及孤獨,是諸苦中極。
旁生種種異,吞噉驅使苦。餓鬼常饑渴,不淨以為食。
悉由三不善,惡行之所感。人中苦樂雜,升沉之樞紐;
人本誤鬼本,習俗謬相沿。天趣初欲界,色及無色界。
身勝壽亦勝,樂勝定亦勝。諸苦由惡業,樂由善業集。
苦樂隨業盡,修善宜積極。若時能行善,而未作善業,
一旦苦果臨,爾時復何為?求人而得人,修天不生天。
勤修三福行,願生佛陀前。依資具得樂,依施得資具;
故佛為眾生,先讚布施福。施以捨以利,由悲由敬別,
心田事不同,功德分勝劣。施應如法施,勿隨至怖報,
求報及習先,希天要名等。克己以利他,堅忍持淨戒。
以己度他情,莫殺莫行杖,勿盜勿邪淫,勿作虛誑語,
飲酒敗眾德,佛子應受持。五戒盡形壽,眾福之所歸。
加行日夜戒,隨順出離者。不殺盜邪淫,不妄語兩舌,
不惡口綺語,離貪瞋邪見。諸善之根本,佛說十善業,
人天善所依,三乘聖法立。欲樂不可著,散亂多眾苦,
依慈住淨戒,修定最為樂。調攝於三事,心一境名定。
漸離於分別,苦樂次第盡。四禪四空處,慈等四無量,
佛說諸定法,次第而修習。布施多雜染,禪定向獨善,
依人向佛道,戒行為宗要。心性怯畏者,佛說應修念。
繫念佛法僧,戒施天功德。如入光明聚,陰暗一時失。
正念彌勒尊,求生彼淨土,法門最希有,近易普及故。
見佛時聞法,何憂於退墮?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三稱)

讚 佛 偈

天上天下無如佛  十方世界亦無比
世間所有我盡見  一切無有如佛者
南無娑婆世界  大慈大悲  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三 歸 依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導 師 讚

印公導師  深入三藏  悲智双運照人間
利濟諸有情  續佛慧命  正法廣增延
南無度人師菩薩摩訶薩(三稱)

迴 向 偈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2010年4月20日 星期二

2010年4月19日 星期一

印順導師法語~15


僧團的集合,不是為了逢迎社會,苟存人間,是為了實現大眾的身心淨化而得解脫、自由的。在完善的僧團中,人人都容易成為健全的、如法的,達到內心的淨化。不但現在不起煩腦,未來也使他不生。到最後,「於現法得漏盡」,是盡智;「未生諸漏令不生」,是無生智:淨化身心完成而得到解脫。

《佛法概論》     ﹝頁20~21﹞

2010年4月16日 星期五

印順導師~成佛之道偈頌~02

爐 香 讚

爐香乍熱  法界蒙薰  諸佛海會悉遙聞
隨處結祥雲  誠意方殷  諸佛現全身
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稱)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開 經 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成佛之道 偈頌

第二章  聞法趣入章

由聞知諸法,由聞遮眾惡,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
如器受於水,如地植於種,應離三種失,諦聽善思念。
病想醫藥想,殷重療治想,隨聞如說行,佛說法如鏡。
趣入正法者,應親近善士,證教達實性,悲愍巧為說。
觀德莫觀失,隨順莫違逆。佛說滿梵行,學者應尊敬。
離彼三途苦,不生長壽天,佛世生中國,根具離邪見。
生死流轉中,人身最難得。憶梵行勤勇,三事勝諸天。
難得今已得,精勤修法行,莫使入寶山,垂手嘆空歸。
聞法而發心,隨機成差別。下求增上生,現樂後亦樂。
中發出離心,涅槃解脫樂。最上菩提心,悲智究竟樂。
依下能起上,依上能攝下:隨機五三異,歸極唯一大。
不滯於中下,亦不棄中下,圓攝向佛乘,不謗於正法。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三稱)

讚 佛 偈

天上天下無如佛  十方世界亦無比
世間所有我盡見  一切無有如佛者
南無娑婆世界  大慈大悲  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三 歸 依

自皈依佛  當願眾生  體解大道  發無上心
自皈依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導 師 讚

印公導師  深入三藏  悲智双運照人間
利濟諸有情  續佛慧命  正法廣增延
南無度人師菩薩摩訶薩(三稱)

迴 向 偈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  皆共成佛道

2010年4月14日 星期三

無不散的筵席

算算日子,來到澳洲留學已有三年半的歲月。記得當時到機場來接機的法師是當時○○寺的住持○○法師及後來擔任當家師的○○老法師。

「老法師,請問您的上下如何尊稱?」見面時,請教老法師的名字。

「我叫○○,○水的○,開○的○。」

老法師用廣東話嚴肅地作了簡要的回答,再以生澀的普通話,帶著濃厚的廣東口音補了一句:「我是歸化台灣籍的澳門人。」

當時,老法師給人的印象是,「不苟言笑」。

也許是同在一個屋簷下朝夕相處的緣故,日子久了,老法師漸漸覺得這個來澳洲留學的年輕法師與他還頗為投緣。有時,在早齋後的用茶時間,他會談起過去在大陸時獨自一人到處參學的往事;有時說起在台灣所住過一些道場的所見所聞;有時還會有感而發地透露近些時日的夢境……,真的是無所不談。

曾經有法師關心地問我:「在澳洲留學,住在道場裡,要參加早晚課共修,要幫忙法會,偶爾也要幫忙外出為亡者助念誦經,會不會壓力很大?讀書作研究的時間夠不夠?」這個問題的答案只能同時說:「是」和「不是」。在這一方面,老法師可說用了他最大的力量,讓住在佛堂中的留學僧能夠負擔減至最低。回想這三年半的時光,作過的大小法會也不少,但每當在學校課業的重要關頭時,總是能順利地過關。因此,這個問題的答案只能同時說:「是」和「不是」。

今年農曆年前夕,當時學人正在美國東岸弘法,就在等待居士開車前來搭載前往同淨蘭若之際,例行地查看電子郵件。一封來自雪梨的電郵,告知:老法師病危,幾近癱瘓……。

回到雪梨之後才得知,這位老法師的病情已是癌症末期了。一日,問了老法師的意願:「老法師,想回台灣療養,還是留在這裡?」。

「留下來好了,我最後的因緣可能在這裡……」老法師用虛弱的聲音回答著。

在這些時日,一位剛出家的法師盡心盡力地照顧著老法師,有時見這位法師累了,卻又不好意思說,自己看在眼裡,不由得招呼他去休息,也自發地幫忙負擔一些照護的工作。在這裡,心性光明的種苗,似乎有些成長……。

「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在澳洲這裡,每天早課的課誦內容是《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與《八大人覺經》,每次誦至此處,內心總有一絲悲感生起。大限到來,真的是無常迅速。原本以為,這場筵席的離散,就像潮來潮往一般,只待博士學位一完成,便將與老法師道別。沒想到,這場筵席的離散,竟有可能提前到來……。

癌症末期的病人,康復的機率似乎不高,每每病情會急速惡化,身體有著無比劇烈的疼痛。目前所能作的,就只能依著老法師的意願,幫忙減輕劇烈疼痛所帶來的苦,避免病苦妨礙他的正念生起……。

仰憑三寶之力加被,祈願老法師常得正念,以此重病因緣,教證得增上……。 末了,靜對萬籟寂。

悟智 寫於澳洲‧皇甫士鎮

2010年4月13日 星期二

梵唄




讚佛偈

阿彌陀佛身金色 相好光明無等倫
白毫宛轉五須彌 紺目澄清四大海
光中化佛無數億 化菩薩眾亦無邊
四十八願度眾生 九品咸令登彼岸
南無西方極樂世界 大慈大悲阿彌陀佛

2010年4月12日 星期一

印順導師法語~14


修學佛法,應先了解佛法,不是從假設、推論、想像中來,而是有自覺的體驗為依據的。不過佛所悟證的境界,為最極圓滿的,而歷代菩薩祖師們所體悟的境界,就不免有淺深偏圓的不同。

《佛法是救世之光》      ﹝頁170﹞

2010年4月8日 星期四

誰都沒錯,都是輪回之錯!

珠寶商與諦舍長老
「有人生於(母)胎中:作惡者則(墮)地獄,正直之人升天界,漏盡者證入涅盤。」

【《南傳法句經》惡品第(126偈頌)】

這一偈頌是佛陀於祇樹給孤獨園的時候,因為一個珠寶商誣賴諦舍長老的事而說的:

給孤獨園附近有位證果的諦舍長老,十二年來一直都到一個珠寶商的人家去托缽,珠寶商的太太照顧諦舍長老如自己的兒子一般。有一天,諦舍長老又到珠寶商的家裏去托缽,此時珠寶商正在切肉,適巧波斯匿王派人送來一顆大寶石要請珠寶商做修飾,珠寶商誠惶誠恐,趕忙放下手上的刀子,用沾滿腥肉味兒的雙手接過寶石放別盤子裏,方才進入裏面洗手,準備立刻工作。此時珠寶商家裏養了一隻漂亮的白鷺鷥,聞到肉的味道,就把那顆染著腥肉味的寶石當作肉,一口吞到肚子裏去了──諦舍長老一個人在店裏頭看得仔細。

珠寶商洗完手出來不見了寶石,很著急,家裏上上下下,老老少少都問過了,沒有人看見那顆寶石,也沒有人拿過那寶石;於是,珠寶商很生氣的告訴太太:「一定是長老偷了那顆寶石。」太太趕緊道:「你千萬不要懷疑長老,他在我們家出入十二年,我從未發現他有任何缺點。」

可是寶石還是遍尋不著,珠寶商情急之下,直截了當質問長老:「你有沒有拿我的寶石?」「居士:我沒有拿。」「這裏除了你,沒有人來過,你沒拿會是誰拿的呢?還給我吧!」

諦舍長老始終否認他拿了寶石,也不說出寶石的下落。珠寶商告訴太太:「店裏除了他沒有別人,一定是他拿的,我看不拷打他,他是不會承認的。」太太很著急地為長老辯白,她始終相信長老不會犯戒,也一再阻止丈夫對長老做出不恭敬甚至是逼迫性的行為。

但是國王的寶石丟了,如何對國王交待呢?想到國王一定會治他重罪──甚至是死罪,他就不寒而慄。珠寶商心亂如麻,急得喪失了理智,他一意認定除了長老,不會有人拿走寶石,因為當時只有他在。於是他將諦舍長老吊起,拿一根棍子打得長老身上遍體鱗傷,鮮血溢流。此時白鷺鷥聞到鮮血的味道又趕過來要啄長老,珠寶商余怒未消,一腳將白鷺鷥踢開,一時用力過猛,白鷺鷥跌跌撞撞地倒在一旁,拍了幾下翅膀就不動了。

此時諦舍長老才說道:「居士:請將我鬆綁,看看白鷺鷥是否死了?」「你也會跟他一起死的。」「喔!居士,請息怒!寶石實際上是白鷺鷥吞下去的,我怕說了牠就沒命,所以一直忍著不說,現在他既然死了,我可以說實話了。」

珠寶商切開鳥腹,果然找到了寶石,慚愧萬分地跪到長老面前懺悔,請求原諒。諦舍長老說道:「這不是你的錯,也不是我的錯,都是輪回之錯;人們因為不能徹見緣起,而循著既有的思考模式行事,因此一錯再錯,不斷造業。如果你真需要我原諒,我當然可以原諒你。」「如果您真的原諒我的話,就請您明天以後照常到家裏來接受我的供養。」「喔!居士,從今以後我不會到任何一個人的家裏接受供養了,我因為進了你家裏而發生這樣的事;所以,今後我只要站在每一戶人家的門口托缽,堅守一條頭陀行的戒律,我還有足夠的腳力,可以挨家挨戶的乞討。」

諦舍長老離開珠寶商家裏,因為流血過多,不久就涅盤了。而這只死去的白鷺鷥,也投胎到珠寶商太太的肚子裏,轉生做了他們的兒子,珠寶商因為毒打證果的阿拉漢,於福報享盡後下地獄受罪。珠寶商的太太一向禮敬三寶、照顧出家人,死後上升天界。比庫們為了證實這件事,於是去請示佛陀,佛陀開示道:「有些人投胎到人間:做壞事的下地獄受苦,為善的上升天界享福報,漏盡(注一)的阿拉漢證得涅盤。」佛陀為重宣此義而說偈言:「有人生於(母)胎中:作惡者則(墮)地獄,正直之人升天界,漏盡者證入涅盤。」

佛說偈已,很多比庫立即證得初果須陀洹。

注一:漏盡:「漏」有住、流、泄等義,乃「煩惱」之別名。凡夫之煩惱常由眼耳等六根門漏泄過患,又於生死中流轉三界,故稱此煩惱為漏。漏盡即煩惱盡除,證得解脫自在。

開仁法師提供

2010年4月7日 星期三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沙畫

《妙法蓮華經》卷1:
「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鉢華,時一現耳。舍利弗!汝等當信佛之所說,言不虛妄。舍利弗!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舍利弗!云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舍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

(大正藏, T09, no. 262, p. 7, a15-28)

善成法師 恭畫

2010年4月6日 星期二

電腦班



點名單
學員的Blogger連結如下:
鄭曼華
林錦釵
釋禪逸
楊碧娥
王雪玲
簡美鈴
楊秀梅
杜清標
莊博宏
張鳳妹
蘇木香
黃珮慈

(6/20)智廣學佛會會員大會(福嚴推廣教育班期末聚餐聯誼暨推廣班成果展示):請於6/07前把作業PO到個人Blogger。
1、用小畫家畫一張畫,與佛學相關為佳。
2、用記事本打出一頁經文,上部打一段經文,下部打出自己對經文的心得。
請大家配合謝謝!


Blogger筆記略述

解壓縮遊戲檔案筆記略述 

小畫家筆記略述

2010年4月5日 星期一

印順導師法語~12-13


學佛,決非死後才有好處。‧‧‧‧‧所以佛法的流行世間確能領受實惠,確能適應現實人生的。太虛大師倡導人生佛教,即徹重生活的改善、解決。這並非說專重吃飯穿衣的事,而是提示我們,要在現實人生樂的基礎上,發大乘心。菩薩的精神便是為眾生服務 。修學佛法的,能依菩薩的精神去躬行實踐,即是菩薩。大家想想,果然都遵照藥師如來十二大願的開導,和大師人生佛教的提示去做,這世界不就是淨土,不就是康樂的國家,理想的社會了嗎?
 

《藥 師 經 講 記》    ﹝頁79~80﹞

2010年4月2日 星期五

點心時間

「現在是點心時間!」老師說畢,同學們非常雀躍,差點兒鼓掌呢!點心,不外乎一些精緻的餅仔、蛋糕仔等小吃,雖然只是便宜貨,但在幼稚園的快樂氣氛下,加上愛心老師的話語與笑容,吃起來總是津津有味。

童年時,總想早些變成大人,擁有大人的特權及享受。長大了,才發覺童年比點心更難忘,令人更懷念。回憶天真、直率的歲月,眼仔look-look、蹦蹦跳跳,彷彿有耗不盡的電池,令大人也疲於奔命,甚至退避三舍。當電池暫時乾掉,不管身在那兒,頭一側就睡著了,而且睡得分外甜、分外美。熟睡了的孩童,成為了周遭熱鬧環境的焦點,不但讓人內心泛起一絲的安慰與寄託,更教人緬懷離別已久的赤子之心。

赤子之心,在電影【天下無賊】中,曾翻起閃閃浪花。故事談及一位純真坦誠的傻根,帶著數萬元準備回鄉結婚及建房屋,坐在火車上的他,不知道身旁就是一對賊鴛鴦,更不相信附近還有許許多多的賊。起初,男賊誓要偷傻根的錢,給他一個教訓,以示「世間確實有許多賊」,但女賊卻不想打碎傻根的赤子之心,結果變成賊鴛鴦合力保護傻根,阻止其他大賊向他埋手。最後,傻根仍可安然「活在天下無賊的夢裡」。

假如我們把傻根看作是一顆赤子之心,代表我們對純潔、真誠、善良的深層嚮往,賊鴛鴦便恰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處世伎倆,而大賊則是不時迫逼我們的人事物。這樣的比喻,對生於功利蓋天的城市人實在很有意思。

人行於世,學習處世技倆是無可避免,要留住赤子心,更要學習技倆,因為「只有賊才最認識賊」。關鍵是學成以後,是用來從別人身上獲得利益,甚至加害別人,還只是用來防禦?若是前者,只會越學越多,越學越精,釀成慣性動作後,赤子心肯定蕩然無存,人生也難免是隨波逐流,即如同戲中毫無悔意的大賊!若是後者,沒有被污染、同化,則赤子心仍是最後的瑰寶,不時滋潤自己,反省自我,導引著人生的方向,亦即戲裡臨崖勒馬的賊鴛鴦。

直覺上,誰都想選擇後者,但又會遲疑地想:「很難做到呢……」真的很難?回看我們的土地,為何有些只能長出雜草,但有些卻能開出秀麗的奇葩?為何有些只能長出數尺的樹幹,但有些卻可長出幾十尺,甚至百多尺的百年巨木?這些現象,不外乎啟示我們──心為一切主導。

點心好吃,童年很美,不要讓它只是回憶;時光流轉,人生難得,不要讓它隨波逐流。願世間更多有心人,刺破這些「看似應該,實質不該」的功利天幕,為人類為眾生,帶來更多燦爛的陽光。

海全法師提供/〈于香港〉今日園
※佛學小貼士:假如加強了赤子心的深度與廣度,便是佛教非常重視的菩提心。

2010年4月1日 星期四

花語

禪................................

花器:小陶盤
花材:乾荷花、荷葉、蓮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