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31日 星期二

智廣學佛會暑期活動記事



8月22日中午本會張鳳妹會長再次邀請福嚴佛學院新任院長厚觀法師與會員們於明德素食聚餐,計有20位師兄師姊參與。

翠英合十記錄於8.26

2010年8月30日 星期一

印順導師法語~34

修行,是佛法最重要的一環。不過,「佛法」是解脫道,「大乘佛法」是菩提道;解脫道是甚深的,菩提道是難行的。

《華雨集》二﹝頁9~10﹞

2010年8月27日 星期五

菩提心的修習

(二)菩提心的類別

說到菩提心,依大乘聖典的說明,有淺有深。據修學者的行證程序,大體可分為:

願菩提心 ─┤
├─ 世俗菩提心
行菩提心 ─┤

勝義菩提心
發菩提心,首先對於成佛度眾生,要有信心,要有大願。由於見到世間的惡劣,見到眾生的苦惱,而深信有究竟圓滿的佛果可證;也唯有修證成佛,才能淨化世間,拯救一切眾生。於是發廣大願,願盡未來際,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由此信願而發心,稱願菩提心,或信願菩提心。有了信願,還要能夠實行,所以其次便是行菩提心,這主要是指受持菩薩戒法,菩薩戒一名菩薩學處,包括了一切自利利他大行,菩薩卽以此無邊戒行,實行菩薩道。此願行二種菩提心,還是有漏心行,不出世間,故統名世俗菩提心。由此而更進一層的,名勝義菩提心,是大乘行者悟入無生法忍,證到真如實相。這真實智境,沒有時空相,沒有青黃赤白相,沒有心識相,經中常說為不生不滅,非有非無,非此非彼,不可說,不可念等。世俗菩提心著重悲願,勝義菩提心,能不離悲願而得智慧的現證。也可以說,願菩提心重於起信發願,行菩提心重於從事利他,勝義菩提心重於般若證理。這樣,菩提心統攝著信願、大悲、般若,確乎攝持了大乘法的心要。

(本文錄自《妙雲集•學佛三要》97~99頁)

2010年8月26日 星期四

南亞細亞暹羅王國之行

(一)緣起
2009年11月9日的晚上,彼得.史基林教授來函告知他的研究機構將與朱拉隆功大學一同合辦一中型的國際學術研討會,會議約為三天,所探討之主題為關於佛教敘事類經典文獻及浮雕、壁畫等之相關議題,並詢問:「就記憶所及,尚未有受邀請者將發表關於大乘經典中的故事,是否有興趣來泰國分享「薩陀波崙(常啼菩薩)」故事的研究? …」

當時心想,到澳洲已有三年多的時日,先前雖曾在同淨蘭若佛法度假課程中的英文班用英文演講,但這和在正式的學術場合中發表論文還是有所不同…,心中生起的第一個念頭是,「還是婉謝教授的邀約,日子會比較好過一些…」前面的念頭才剛消逝沒多久,另一念頭又隨即生起,「教授的一番好意,應當要珍惜才是,人生總是要嘗試一些有挑戰性的事物,只要有了第一次的經驗,接下來的難題都將不成為難題 …」於是,鼓起了勇氣,向教授表達參與此一盛會的意願:「敬愛的史基林教授:…能有如此的因緣與世界一流的研究者分享個人的研究成果,這將是一次很好的人生經歷…。」

當收到主辦單位寄來的宣傳海報時才得知,這是朱拉隆功大學與法國遠東學院駐曼谷研究中心為慶祝王室之摩訶.嘉可麗.熙琳彤公主的五十五歲生日所舉辦的學術會議。(對此,任教於英國巴斯大學的摩晒陀法師在一次私下的閒談當中打趣地說,「泰國人太過於關注王室大大小小的事情了 …」)

(二)三天的會議
會議的開始,氣氛顯得有些緊張。開幕式表訂上午9:00開始,然主辦單位通知所有參加開幕典禮的來賓必須在八點半之前到達會場。原來,摩訶.嘉可麗.熙琳彤公主應邀至會場於開幕式中致詞,所有進入會場的來賓必需先通過安全人員的安全檢查。這安檢的層級不遜於國際機場的標準,前後共花費將進一個小時的時間才完成。

會議進行到第一天下午的議程,原本被安排在下午第二場次的最後一位進行論文發表與答辯,由於第二順位發表者因故無法前來,於是大會臨時通知將順位向前遞補,原本準備好要作為第一天議程結束用的冷笑話於是派不上用場 … 唉!諸行無常 …。雖有些失望,但想想,台下坐著二十來位表情嚴肅的上座部比丘,若真的把於笑話搬出來,恐怕有失大體… 這應該算是冥冥之中最好的安排吧!

很快的,三天的學術會議在最後一位發表者,任教於韓國東國大學的德國籍教授巴雅爾博士的幽默演說中結束議程,最後由會議主席彼得.史基林教授總結此次會議的研究成果並感性地表達對所有參與者的謝意。

(三)古寺參訪
會議結束後,主辦單位邀請所有的發表者參訪幾座古寺。這幾座古寺中都附設有博物館,其中一座古寺的建築與平常所見的泰式佛寺建築有些不同,一問才知道是孟(Mon)族人所建的寺院。據說是受到緬人的迫害後,從緬甸逃難到泰國,至今仍使用孟文。孟族人在泰國的人口數並不多,但彼此間很團結並相互照顧 …這些古寺都有各自的特色,但也有共通的之處,即依據本生經典所繪的壁畫。

同行的團員中有一位來自威爾斯.卡地夫大學的博士後研究員娜歐蜜(Naomi)小姐,她是專攻南傳本生故事與耆那教所傳之故事的比較研究,當有不懂的地方問她,她都能很熱心的解答疑惑。一次私下打趣地問她,「您的父母親其中一位是日本人嗎?」因為日本人名中也有這個名字 Naomi ( 尚美/直美 )。經過一番解釋才知道,這個名字出自聖經,源自希伯來語,意為「令人愉悅的」。

半天的古寺參訪,在孟族人的晚宴音樂中畫下完美的句點。在回旅館的途中,彼得.史基林教授的私人駕駛開車來接他,因先前與教授約好在會議結束後與他一同讀藏文般若經中常啼菩薩的故事,於是和同車的團員道別後,隨教授的車前往接下來三個星期安住的住所——寫本收藏屋。

(四)寫本收藏屋
在寫本收藏屋中每天大約10:00就寢,4:30起床。晨間作完簡單的早課之後便開始研讀藏譯的常啼菩薩求法故事。每當閱讀常啼菩薩求法故事時,心中總有許多感動。為了求法及表達對師長的敬意,寧願失去自己的生命也無怨無悔……不僅自己覺得感動,故事中的長者女看到這些景象也為之動容 ……。

(五)期許
已經好久沒有讀藏文了,帶了兩本厚重的藏文詞典、藏文文法與藏文經本,來到這南亞細亞的暹羅王國與加拿大藉的彼得.史基林教授作研究,期望在這三個星期研讀之中能將塵封已久的藏文知識重新再喚起!也期許自己如常啼菩薩一樣,為求般若,勇猛向前!

長慈寫於曼谷.寫本收藏屋

2010年8月25日 星期三

你所說的話就是所修的路

弟子跟著師父進城化緣。

進城後車水馬龍好不繁榮,弟子說:“師父,今天我們肯定能化到不少東西。”師父不語。弟子剛說完,有人狠狠地從店內扔出一個玻璃酒瓶,碎了一地。師父駐足,彎腰撿拾玻璃碎片。

弟子不解問道:“多管閒事幹什麼反正我們不經常到城裡來,玻璃又紮不到我們,還是趕緊去化緣吧。”

師父指著不遠處向他們走來的一個人說:“看見了吧,他拄著拐杖,走在盲道上,肯定眼睛不好,萬一被玻璃紮到怎麼辦?這大街上人來人往,碎片很容易紮破車輪,還有許多人穿著涼鞋,不小心踩在上面會傷著腳。”弟子為師父的善舉油然起敬。他們將玻璃碎片全部撿起來倒進垃圾桶然後開始化緣。

在一家店鋪門口化緣時,店老板一臉的不屑,不懷好意地罵他們:“像你們這樣穿個和尚服,騙人錢財的我遇到太多了,你以為穿個馬甲我就不知道你們行騙的行徑?還沒開張就來要錢,晦氣,真晦氣。滾開,滾開,趕緊消失,不要影響我的生意,否則我要報警。”

面對無理的指責謾罵,弟子準備和店老板論理,師父拉住了他,說:“施主,息怒。對不起,打擾了。祝你生意興隆,廣結善緣。”他們剛準備離開,附近的一個店主人走過來對剛才無理的那個人說:“他們肯定不是騙人的,因為我剛才看見他們扶著盲人過街,而且還把地上的玻璃片撿到垃圾桶。如此心存善念的人怎麼會騙人呢?”

說完,他主動給師徒兩人送上一份心意,並熱情地祝他們一路平安。師徒兩人微笑著鞠躬,表示謝意。弟子說:“師父,世上還是有好人相信我們。”師父說:“記住,我們所說出的話,付出的善舉就是自己所修的路。心存無邊善念,路不會斷頭!手付舉手之勞,緣不會盡頭。總會有人扶你一把。”

我國古代禪師寒山和拾得有這樣一段對話。寒山問拾得:“世間有人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騙我,如何處置?”拾得曰:“只要忍他讓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酷夏寒,善良的話是春風,使萬物萌動生機,明媚燦爛;惡言是一把毒劍,阻擋友愛,使愛意雕零,善良枯萎。

我們說出的每一句話就是鋪在今後道路上的每一塊磚。好人緣就是好材料,好材料鋪就好未來。

圓融法師提供/網路轉載

2010年8月23日 星期一

印順導師法語~33

自力與他力,必須互相展轉增上。如果專靠他力而忽略自力,即與神教無異;依佛法說,便不合因果律。不管世間法也好,佛法也好,若能著重自力,自己努力向上,自然會有他力來助成。

《淨土與禪》﹝頁90﹞

2010年8月20日 星期五

菩提心的修習

(一)菩提心是大乘法種
學佛法,以大乘法為最究竟,而發菩提心,則為大乘學者先修的課題。特別是在中國,一向弘揚大乘教,重視發菩提心。如早晚在佛前作三皈依,稱念「體解大道,發無上心」,卽是希望大家,應時刻不離的,提起大乘底根本意念── 發菩提心,自利利人。所以學佛同道見面時,每以發菩提心相勉,可見在大乘佛教的領域裡,菩提心是怎樣的被尊重!

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核心,可以說,沒有菩提心,卽沒有大乘法。儘管修禪、修慧、修密、作慈善事業,了生脫死,若不能與菩提心相應,那一切功果,不落小乘,便同凡夫外道。因此,如想成佛度眾生,就必須發菩提心。發了菩提心,便等於種下種子;經一番時日,遇適當機緣,自然可以抽芽開花,結豐饒的果實。不但直入大乘是如此,就是回小向大,也還是發菩提心的功德。如《法華經》說:舍利弗等聲聞弟子,起始只打算修學小乘法,但後來都能回小向大。關於此中原因,經裡用巧妙的譬喻說:有一個窮人,在富有的朋友家中,當他飲得熏醉的時候,友人將一顆無價寶珠暗藏在他襤褸的上衣裡。其後,他仍然過著潦倒的生活,友人告訴他說:你身上原有無價之寶,為何弄得這般窮苦!一經指出,這位窮漢就變成了富翁。這無價寶珠,就譬如菩提心。舍利弗他們,過去生中已發過菩提心,只因煩惱迷惑,歷多生多劫的輪迴生死,而把自身的大寶遺忘,反而希求聲聞小法。但一經佛陀點出,卽能不失本心,立刻轉入大教。又經裡說:發過菩提心的眾生,卽使時久遺忘而誤入歧途,造作種種罪業,墮惡道中,也會比其他受罪者好得多。第一、他所感受的痛楚,較為輕微;第二、他的受報時間較短,易於出離苦道。菩提心,確如金剛寶石一般,完整者固然昂貴,卽零星碎屑,也同樣值錢。所以學佛者,只怕不發菩提心;不發菩提心,一切大乘功德,便都無從生起。學佛者往往以為燒香、禮佛、誦經、供養,或修定、修般若等,便是行大乘法,修菩薩行了。不知就是禪定、般若,也還是共世間,通小乘之法呢!這如世間外道,也能修得四禪、八定;而小乘行人,則依定修發般若以了生死。禪定為五乘共法,般若為三乘共學。單修禪定或般若,僅可獲致生天或了生死,而不能成佛;若欲成佛,必發菩提心。有菩提心作根本,修禪卽成大乘禪,修慧卽成大乘慧,一切皆是佛道資糧。

總之,菩提心就是大乘法種,那一天撒下了這種子──發菩提心,那一天卽名菩薩(當然還不是大菩薩)。否則,雖修行千生萬劫,來往此界他方,也不是菩薩,不是大乘法器。

(本文錄自《妙雲集•學佛三要》95~97頁)

2010年8月18日 星期三

碗花


花語:
文殊,音譯作文殊師利、曼殊室利、滿祖室哩,意譯為妙德、妙吉祥、妙樂、法王子。文殊菩薩是毘廬遮那佛的脇侍菩薩,乘獅子,象徵能說法如作獅子吼,懾服眾獸,手執如意,表「說法如意自在」。是以智慧為特德的菩薩。

此件作品以理念花的方式來呈現,花器用大碗,有安定穩重感,花葉互相襯托,正中央以葉蘭區隔,木本大女真枝條分明、間隔井然有序。枝腳整齊由一叢出,除了賞心悅目,象徵「攝心一處」而能不起妄念,亦如行者守護著五戒、十善,中規中矩不違犯,身口意都「謹慎莫放逸」,自然呈現人文之美。

百子蓮,象徵愛之來臨;
大女真,貞潔、先見;
百合,代表百事和合、純潔、吉祥;
麒麟草,象徵秋意

花器:碗
花材:百子蓮、葉蘭、大女真、百合、麒麟草、鹿角蕨

2010年8月17日 星期二

智廣學佛會暑期活動記事



8月13日中午本會張鳳妹會長邀請福嚴佛學院新任院長厚觀法師與本會理監事及會員於明德素食會餐,計有23位師兄師姊參與。

翠英合十記錄於8.14
照片提供:羅月廷師姊

2010年8月16日 星期一

印順導師法語~32

唯有人類自己,才能發出離心,發菩提心。唯有人類,才有超越相對而契入絕對(最初悟證)的可能。人生是怎樣的難得!

《佛法是救世之光》﹝頁281﹞

2010年8月13日 星期五

學佛三要

信願•慈悲•智慧

依人間善法而進修菩薩行,依一切大乘經論,特拈出三字為中心

信──願•精進
智──定•方便
悲──施•戒•忍

信為修學佛法的第一要著,沒有信,一切佛法的功德不生。如樹木的有根才能生長,無根卽不能生長一樣。智是解脫生死的根本,斷煩惱,悟真理,都是非智慧不可。小乘法重視這信與智,而大乘法門,格外重視慈悲。因為菩薩行以利濟眾生為先,如悲心不夠,大乘功德是不會成就的,可能會墮落小乘。

經上說:「信為欲依,欲為勤依」。有了堅固的信心,卽會有強烈的願欲,也一定有實行善法的精進。這三者是相關聯的,而根本是信心。如有人說某某法門最好,非此不了生死(如認為此外也有可以了生死的,那不行就不一定是不信),但並沒有真實修持,這證明他並無信心,因為他沒有起願欲,發精進。如人生了重病,病到臨近死亡邊緣,聽說什麼藥可以治,如病人真有信心,那他會不惜一切以求得此藥的。如不求不服,那他對此藥是並無信心的。所以願與精進,依信心為基礎,可說有信卽有願有勤行,無信卽無願無勤行的。智慧,可以攝定,深智是離不了定的。依定修慧,定是慧的基礎。有了智慧,一切善巧方便,都逐漸成就了。悲,是利他的動力。如損己利人的布施,節己和眾的持戒,制己恕他的安忍,都是悲心的表現。依人乘行而學菩薩道,此三法卽攝得六度四攝一切法門。啟發信心,引生智慧,長養慈悲,實在是大乘道的根本法信是信三寶,信四諦,凡是能增長信心的事情和言教,應多多去學習。依大乘經論所說,初學大乘法,首先要起發信心。這如念佛(菩薩),禮佛(菩薩),讚佛(菩薩),隨喜,供養,懺悔,勸請等,都是攝導初學,長養信心的善巧方便。見賢思齊,為人類向上的攝引力。孔子服膺西周的政治,時刻在念,連夢裡都常見周公。學佛的要成佛作祖,當然要時時恭敬禮念諸佛菩薩,念佛、念法、念僧。能時時繫念三寶,學佛成佛的信心,自然會成就。佛弟子在夢中定中,見佛見菩薩,也就是信心深固的明證。同時,有真實信心的,一定是了解佛法的。了解佛法,才會確信非佛法不能利濟自他。有悲心,大乘信才得堅固,這是依人法而修菩薩所必要的。如有悲與慧為助緣,信心培養得深厚堅固了,就能生起堅強的願力,不問如何艱難,一定要學佛法,也一定要護持佛教。孔子說:「民無信不立」,世事尚要依信心而成就,何況修學卽世間而出世間的佛法?為了自悟悟他,非學智慧不可。對於經論的義理,非要理解個透徹。但是慧學的閱讀經論,聽聞開示,只是慧學的資糧。主要是於佛法起正知見,了解佛法的真了義,依著進一步的思惟修習,引發甚深的智慧。這是為了學佛,不是為了作一佛教的學者。說到悲心,本來什麼人都有一點。如儒家的仁,耶教的愛,只是不夠廣大,不夠清淨。

佛法的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就是要擴充此心到無量無邊,普被一切。初發大乘菩提心的,可從淺近處做起,時常想起眾生的苦處,激發自己的悲心。儒家有:「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從惻隱心中流出。大乘法制斷肉食,徹底得多,但也是為了長養慈悲心種。由此養成悲憫眾生的同情,才能發揚廣大,實踐救濟眾生的事業。總之,如能著重啟發信心,引生正智,長養慈悲,大乘聖胎也就漸漸具足,從凡入聖了!

•信──莊嚴淨土
•智──清淨身心
•悲──成熟有情

信、智、悲三法,如學習成就,就是菩薩事業的主要內容。信(願)能莊嚴淨土,這或是往生他方淨土,或是莊嚴創造淨土,如法藏比丘。這都是由於深信佛身佛土功德,發願積集功德而成。智能清淨身心,悟真理時,斷一切煩惱。得了正智,自然能身口意三業清淨,舉措如法。悲能成熟有情,卽是實施救濟事業。菩薩的方便攝化,或以衣食等物質來救濟;或在政治上,施行良好政治,使人類享受豐富自由的幸福。十善以上菩薩,每現國王身,如大乘經所說的十王大業。但菩薩的救度有情,重在激發人類向上的善心,循正道而向樂果。所以如有人天善根的,就以人天法來化導他。如有二乘善根的,以二乘法來度脫他。有佛種性的,就以大乘法來攝化,使他學菩薩行,趨向佛果。這些,都是菩薩悲心悲行所成就。菩薩道的三大事,就從起信心,生正智,長大悲的三德中來。所以,由人菩薩而發心的大乘,應把握這三者為修持心要,要緊是平衡的發展。切勿偏於信願,偏於智證,或者偏於慈善心行,做點慈善事業,就自以為菩薩行。真正的菩薩道,此三德是不可偏廢的!

(本文錄自《妙雲集•佛在人間》122~126頁)

2010年8月11日 星期三

荷花篇─文人花


花語:文人花,花器以瓶為主,花重質不重量,花色不宜多,適合擺置廳堂、書齋、禪房,以作品表現主人的心境、高格。此作品意在讚嘆修行者,內心寂靜,清淨脫俗,不被客塵所染。

花器:瓶
花材:荷花、蓮蓬、荷葉、著莪葉

2010年8月10日 星期二

必陵伽婆蹉之慢習

必陵伽婆蹉長老經常到恆河對岸乞食,長老是阿羅漢,有宿命通,他知道恆河河神上輩子是他家的婢女,所以長老每次要過河時,一到河邊就彈指通知河神:「小婢!把流水停止!」河神只得照辦,讓長老徒步走到對岸,而且每次都這樣。

漸漸地,河神心有不甘,就跑去向釋尊告狀,說必陵伽婆蹉長老時常罵他「小婢」。於是,佛陀叫長老當眾向河神懺悔謝過,長老遵照辦理,開口就說:「小婢!不要生氣!我向你懺悔。」大眾笑說長老連懺悔都還要罵人。

佛陀告訴河神,長老必陵伽婆蹉過去五百世都是生在婆羅門貴族家,所以生性傲慢,現在他雖已經證得阿羅漢,沒有慢心,只是多生的積習難改,才稱呼你「小婢」。

此故事告訴我們:阿羅漢雖斷煩惱,猶有習氣;唯有佛永無煩惱、習氣。所以在阿羅漢之上,還有一個更高更遠的目標值得追求。

此典故出自《大智度論》

2010年8月9日 星期一

印順導師法語~31

人生的理想,不是彼此鬥爭不已;人與人間,應有互助合作,相敬相愛的態度。養成自我負責,彼此和樂的社會風氣,才能減輕世間的苦難。

《學佛三要》﹝頁22﹞

2010年8月7日 星期六

印順橋慶周年 追念佛教大師



印順導師弟子上厚下觀院長在新竹市承德路和南大路口的印順橋下,緬懷導師的慈悲,談佛法中渡人的真義。

「佛法如橋,橋渡人過河,佛法助人渡生死之河」,慈濟證嚴法師追隨的一代佛教大師印順導師一生渡人,為追念他力行人間佛教的慈悲喜捨精神,新竹市各界昨天在新竹市南大路634巷「印順橋」慶祝揭碑周年。

省主席林政則與慈濟人共同慶祝身後的印順橋揭碑週年,便利眾人,並緬懷印順導師渡人精神。

省主席、前市長林政則、文化局長林松、福嚴精舍住持兼院長厚觀法師及18名師生、眾多慈濟人、世界高中校長林碧澐和學生們、曲溪里民等到場,頌心經禮讚導師的渡人情懷。

林政則表示,以往當地過河的窄橋老舊,里民急需一座堅固橋梁,又因感念印順導師在新竹創辦福嚴精舍造就僧才,導師的弟子證嚴法師創辦慈濟功德會,慈濟志工於新竹力行「為佛教、為眾生」,所以橋以印順導師的名命名,希望人人通行時永不忘印順生前行誼。

曲溪里民陳桂蓮說,很感謝新竹市政府蓋了這麼漂亮的一座橋,讓居民進出更方便,「印順橋」讓人記得這位佛教偉人長眠在新竹。

厚觀法師表示,橋在佛教中有特殊的意義,橋是渡河的工具,佛法也是幫助人渡生死之河,修習佛法,滅貪瞋癡,增長智慧;橋還有堅忍的特性,如佛法中的「六度」,提醒大家過橋時,要心存感恩,不要過河拆橋。

記者彭芸芳/攝影
【2010/08/07 聯合報】@ http://udn.com/

2010年8月6日 星期五

佛遺教經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三稱 )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刦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佛遺教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一 經序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度阿若憍陳如。最後說法。度須跋陀羅。所應度者皆已度訖。於娑羅雙樹間。將入涅槃。是時中夜。寂然無聲。為諸弟子略說法要。

二 持戒
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闇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持淨戒者。不得販賣貿易。安置田宅。畜養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種植及諸財寶。皆當遠離。如避火坑。不得斬伐草木。墾土掘地。合和湯藥。占相吉凶。仰觀星宿。推步盈虛。曆數算計。皆所不應。節身時食。清淨自活。不得參預世事。通致使命。咒術仙藥。結好貴人。親厚媟慢。皆不應做。當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顯異惑眾。於四供養。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應畜積。此則略說持戒之相。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波羅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是故比丘。當持淨戒。勿令毀缺。若人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當知戒為第一安隱功德之所住處。

三 制心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當制五根。勿令放逸入於五欲。譬如牧牛之人。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人苗稼。若縱五根。非唯五欲。將無涯畔。不可制也。亦如惡馬。不以轡制。將當牽人墜於坑陷。如被劫賊。苦止一世。五根賊禍。殃及累世。為害甚重。不可不慎。是故智者制而不隨。持之如賊。不令縱逸。假令縱之。皆亦不久見其磨滅。此五根者。心為其主。是故汝等當好制心。心之可畏。甚於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未足喻也。譬如有人。手執蜜器。動轉輕躁。但觀於蜜。不見深坑。譬如狂象無鉤。猿猴得樹。騰躍踔躑。難可禁制。當急挫之。無令放逸。縱此心者。喪人善事。制之一處無事不辦。是故比丘。當勤精進折伏汝心。

四 節食
汝等比丘。受諸飲食。當如服藥。於好於惡。勿生增減。趣得支身。以除飢渴。如蜂採華。但取其味不損香色。比丘亦爾。受人供養。趣自除惱。無得多求。壞其善心。譬如智者。籌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過分以竭其力。

五 戒睡眠
汝等比丘。晝則勤心修習善法。無令失時。初夜後夜。亦勿有廢。中夜誦經。以自消息。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當念無常之火。燒諸世間。早求自度。勿睡眠也。諸煩惱賊常伺殺人。甚於怨家。安可睡眠。不自警寤。煩惱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當以持戒之鉤。早摒除之。睡蛇旣出。乃可安眠。不出而眠是無慚人也。慚恥之服。於諸莊嚴最為第一。慚如鐵鉤。能制人非法。是故常當慚恥。無得暫替。若離慚恥則失諸功德。有愧之人。則有善法。若無愧者。與諸禽獸無相異也。

六 戒瞋恚
汝等比丘。若有人來節節支解。當自攝心。無令瞋恨。亦當護口。勿出惡言。若縱恚心。即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瞋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當知瞋心。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瞋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無法自制。瞋猶可恕。出家行道無欲之人。而懷瞋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雲中。霹靂起火。非所應也。

七 戒憍慢
汝等比丘。當自摩頭。以捨飾好。著壞色衣。執持應器。以乞自活。自見如是。若起憍慢。當疾滅之。增長憍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況出家入道之人。為解脫故。自降其身而行乞耶。

八 戒諂曲
汝等比丘。諂曲之心與道相違。是故宜應質直其心。當知諂曲。但為欺誑。入道之人則無是處。是故汝等。宜當端心。以質直為本。

九 少欲
汝等比丘。當之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少欲之人。無求無欲。則無此患。直爾少欲。尚宜修習。何況少欲能生諸功德。少欲之人。則無諂曲以求人意。亦復不為諸根所牽。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餘。常無不足。有少欲者。則有涅槃。是名少欲。

十 知足
汝等比丘。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為知足者之所憐愍。是名知足。

十一 遠離
汝等比丘。欲求寂靜無為安樂。當離憒鬧。獨處閒居。靜處之人。帝釋諸天所共敬重。是故當捨己眾他眾。空閒獨處。思滅苦本。若樂眾者。則受眾惱。譬如大樹。眾鳥集之。則有枯折之患。世間縛著。沒於眾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名遠離。

十二 精進
汝等比丘。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是故汝等當勤精進。譬如小水常流。則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數數懈廢。譬如鑽火。未熱而息。雖欲得火。火難可得。是名精進。

十三 不忘念
汝等比丘。求善知識。求善護助。無如不忘念。若有不忘念者。諸煩惱賊。則不能入。是故汝等常當攝念在心。若失念者。則失諸功德。若念力堅強。雖入五欲賊中。不為所害。譬如著鎧入陣。則無所畏。是名不忘念。

十四 禪定
汝等比丘。若攝心者。心則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間生滅法相。是故汝等。常當精勤修習諸定。若得定者。心則不散。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爾。為智慧水故。善修禪定。令不漏失。是名為定。

十五 智慧
汝等比丘。若有智慧。則無貪著。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則於我法中。能得解脫。若不爾者。旣非道人又非白衣。無所名也。實智慧者。則是度老病死海堅牢船也。亦是無明黑闇大明燈也。一切病者之良藥也。伐煩惱樹之利斧也。是故汝等。當以聞思修慧而自增益。若人有智慧之照。雖是肉眼。而是明見人也。是名智慧。

十六 不戲論
汝等比丘。若種種戲論。其心則亂。雖復出家。猶未得脫。是故比丘。當急捨離亂心戲論。若汝欲得寂滅樂者。唯當善滅戲論之患。是名不戲論。

十七 自勉
汝等比丘。於諸功德。常當一心。捨諸放逸。如離怨賊。大悲世尊所說利益。皆已究竟。汝等但當勤而行之。若於山間。若空澤中。若在樹下。閒處靜室。念所受法。勿令忘失。常當自勉。精進修之。無為空死。後致有悔。我如良醫。知病說藥。服與不服。非醫咎也。又如善導。導人善道。聞之不行。非導過也。

十八 決疑
汝等若於苦等四諦有所疑者。可疾問之。毋得懷疑。不求決也。爾時世尊。如是三唱。人無問者。所以者何。眾無疑故。時阿[少/免]樓馱。觀察衆心。而白佛言。世尊。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說四諦。不可令異。佛說苦諦實苦。不可令樂。集真是因。更無異因。苦若滅者。即是因滅。因滅故果滅。滅苦之道。實是真道。更無餘道。世尊。是諸比丘。於四諦中。決定無疑。

十九 衆生得度
於此衆中。若所作未辦者。見佛滅度。當有悲感。若有初入法者。聞佛所說。即皆得度。譬如夜見電光。即得見道。若所作已辦。已度苦海者。但作是念。世尊滅度。一何疾哉。阿[少/免]樓馱雖說此語。衆中皆悉了達四聖諦義。世尊欲令此諸大衆皆得堅固。以大悲心。復為衆說。汝等比丘。勿懷悲惱。若我住世一劫。會亦當滅。會而不離。終不可得。自利利他。法皆具足。若我久住。更無所益。應可度者。若天上人間。皆悉已度。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緣。

二十 法身常在
自今以後。我諸弟子。展轉行之。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是故當知。世皆無常。會必有離。勿懷憂惱。世相如是。當勤精進。早求解脫。以智慧明。滅諸癡闇。世實危脆。無堅牢者。我今得滅。如除惡病。此是應捨罪惡之物。假名為身。沒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滅之。如殺怨賊。而不歡喜。

二十一 結論
汝等比丘。常當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間動不動法。皆是敗壞不安之相。汝等且止。勿得復語。時將欲過。我欲滅度。是我最後之所教誨。

佛遺教經

回向偈

 
願以此功德
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衆生
皆共成佛道

2010年8月2日 星期一

印順導師法語~30

生活的艱苦,可從淡泊中度過。人事的不安,可從勤勞與謙退中改善。

《佛法是救世之光》﹝頁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