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30日 星期四

緬甸之旅3



數不盡的佛塔,如童話世界。

2010年9月29日 星期三

花語─紅花月桃



一、花器:竹筒
花材: 紅花月桃、百合、小白菊、龍柏、易羊齒、楠柏、黃金葛、葉蘭

百合,象徵:百事和合、純潔、吉祥
小白菊,代表野逸
龍柏,象徵:強健、松柏長青
黃金葛,象徵:長青,永無休止的愛

二、花器:小碗
花材: 紅花月桃、小林投

紅花月桃,英文名Red ginger,科屬薑科,別稱紅薑花,盛產於夏至秋季。
林投,屬露兜樹科,別稱榮蘭、華露兜、阿檀。


這兩件作品皆以紅花月桃為主角
紅花色澤給人感覺喜悅、溫暖如火炬。
菩薩救渡眾生的悲憫心,有如紅色薑花般的熱情、活潑、親切!

2010年9月28日 星期二

日本畢業旅行心得(三之二)

高野山 蓮華定院
拉著行李,走在這一棟棟蜿蜒、老舊的建築物中,彎彎曲曲、上上下下的迴廊,一不小心是要迷路的(半夜起來要到臥室外的洗手間,睡眼惺忪中,是個小小考驗)。大家去用藥石的時候,有幾位住在此地的國中生(不知道是否為住持的孫子們)來幫我們舖棉被套(那棉被可真古色古香,只是「古」得太過頭了,略有霉味)。

看著這個道場,覺得要替住持捏一把冷汗。要照顧這麼大一個古道場(宿坊)的種種維修,張羅旅客的吃、喝、住宿…(要有一位太太打理一切,要有兒子、媳婦、女兒、孫子們一起照顧訪客的食宿--據說今天有三個旅行團宿此),真可怕!Jack Kornfield在《狂喜之後》一書中,引用某位蘇菲的一段話:「我在印度和亞洲見識過許多偉大的靈修老師,如果你把他們帶來美國,替他們弄一棟房子、兩輛車,有個太太、三個小孩、一份工作,再加上處理各種保險、稅金…他們鐵定吃不消!」我在蓮華定院所見所思,就是「吃不消」三個字。

在高野山上,有兩個日本年輕人很興奮地跑過來打招呼,問我是不是「少林寺」來的?……看著他們的表情,讓我想著:為了「給人歡喜、給人希望」,是否該去學兩招功夫架式,必要時可以「露一手」?這不是單一事件,這次我們有不少人在不同時間、地點,被問到此一相同問題。看來許多日本人對「外來的和尚」的刻板印象不是「會念經」,而是「會武功」。

長叡法師提供

2010年9月27日 星期一

印順導師法語~38

佛教不是神教那樣的,以宗教為「神與人的關係」,而是人類的徹悟,體現真理,而到達永恆的安樂、自在、清靜。

《印度佛教思想史》﹝頁12﹞

2010年9月24日 星期五

修習菩提心的所依(1)

修習菩提心的所依──知母•念恩•念報恩
以下,說到知母等七重次第:
對於一切眾生,從深切關懷而不失平等的心境中,引生一種意念,這意念就是知道一切眾生,都曾經是自己的母親。在生死輪迴中,一切眾生都曾做過我們的親密眷屬,那是無可置疑的。佛經上說,每個人從無始來所喝過的母乳,比四大海水還要多呢!本來,父母對我們都有大恩,父母在兒女的心目中,應有同等的地位。但這裡特重「知母」,「念母恩」。因以一般世情說,母恩似乎更重,如十月懷胎,三年乳哺,大部分的養育責任都落在母親身上,所以母子之情最深。兒女若見母親受苦,應感到切膚之痛。若不顧母親的死活,那就算是忤逆不孝,世間的法律與輿情,也不會容許。佛教視一切眾生為父母,卽是把一般關切父母的心,擴大到一切眾生。

不但佛教如此,卽中國儒、墨二家,及西洋耶教等,也都以此為一切道德行為的根源。如儒家的德行,主要的是孝,故以孝為首善,以不孝為極惡。而德行的心理,主要是仁,仁的初意也就是愛敬父母,而後擴大起來。所以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儒家說仁,必從孝順父母做起,若不能盡孝,似乎就沒有仁可說。印度婆羅門和西洋耶教,他們不從如何孝父母出發,但卻以天或上帝為一切之父。世間萬物皆為上帝所造,上帝是人類最早的祖宗,所以每個人應當愛上帝,信奉上帝,這跟兒女與父母的關係一樣。不但愛父母──神,體貼神的意思去愛世人,也等於愛兄弟姊妹。但人與神(上帝)成立於渺茫的神話,還不如中國儒家直約親子的恩情來說,比較切實。不過儒家著重現生,忽略過去與未來,因此一般儒者都偏重家庭的仁孝,氣魄不夠大。佛教的德行,也基於親子的關係,但通論到三世輪迴,視一切眾生為父母,所以悲憫心是著實而廣大的,不同神教的渺茫,也不同儒家的狹隘。

2010年9月23日 星期四

2010年9月21日 星期二

日本畢業旅行心得(三之一)

知恩院
「知恩院為日本淨土宗的總本山。台北善導寺是日本淨土宗於日治時期在台北所設立的佛寺。」
「知恩院第八十二代住持望月信亨從一九○六至一九三六年,以卅年時間編纂《望月佛教大辭典》。」[
7]
多一點,更易發「思以上是為此景點「拉關係」所得的資料。如果資料古幽情」。到各道場也才不會只看到一棟棟外觀相似的建築結構而已。

大家在知恩院的最大的建築--御影堂頂禮膜拜,事後,才有人說:「咦,怎麼看不到佛像?」我說:御影堂中供奉的是祖師,不是佛,當然看不到佛坐在中位。日本人認為自家的祖師比佛陀還偉大 [8],所以在建築上,把「御影堂」蓋得比一旁的「阿彌陀堂」還大--兩年前去西本願寺發現此一情況時,認為是「豈有此理」而忿忿不平,現在也見怪不怪了。

在「自由時間」到「阿彌陀堂」中去經行(因為才剛用過午餐),來回走動,走了廿分鐘,用腳底體驗那古老木地板的質感,真好。在飛機上讀到《商業週刊》,據說歐洲中古時期有「逍遙學派」提倡散步思考,藉走路運動下肢肌肉,有效促進腦部活動;剛好最近頗能在此中發現樂趣,所以一聽到此學派名,深獲我心。鳩摩羅什大師在長安所住之處亦名「逍遙園」,不知大師當年翻譯經典之餘,是否也常於園內經行,所以此園才得「逍遙」之名?

長叡法師提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秦就,《禪味京都》p.59。
[8](1)中村元,《從比較觀點看佛教》p.26:「日本人的特性是對特定人物有絕對奉獻的依歸態度…日本佛教各宗派的信徒對該宗派祖師抱持強烈遵從的意念,篤行以各宗祖師為中心的宗教性儀式,甚至有時讓人感覺,祖師似乎比創教者釋迦牟尼佛更傑出!」
   (2)聖嚴法師,《留日見聞》p.363:「由於對特定個人崇拜的個性,日本佛教特別崇拜各宗自家的創始祖師…,在日本可以發現,各宗的祖師殿要大過佛殿…此在中國以及其他國家的佛教中是不會見到的。」

2010年9月20日 星期一

印順導師法語~37

釋迦牟尼佛因見到眾生的相殘相害,見到眾生的生、老、病、死苦而推知自己,又由自己推知他人,知道都是在苦痛裡討生活;於是就確定了解脫自他苦痛的大志,走上出家、成道、說法的路。

《般若經講記》﹝頁148﹞

2010年9月17日 星期五

菩提心修習的前提

談到修習菩提心,必須由淺而入深。從釋迦佛陀所開示的,大菩薩們常用一種方法,一種程序,來完成他們的菩提心。這修學程序,共有七個階段,卽:知母,念恩,求報恩;慈心,悲心,增上意樂;菩提心。在這以前,還要先具兩種觀念,平等想和悅意相。

一、作平等想:對一切眾生,應該存平等無差別想。這不但從「皆有佛性」的觀點說,卽在當前所見到的男女老幼,各色各樣的人物,賢愚良莠,以及怨親等等,原都彼此彼此,沒有什麼兩樣。現在之所以差別,只是一時的因緣不同而已。若放眼從累生歷劫去看,那麼一切眾生,誰不曾做過我的父母、兄弟、姊妹、戚友?誰不曾做過我的仇敵冤家?若說有恩,個個於我有恩;若說有怨,個個於我有怨,還有什麼恩怨親疏可分別?再就智愚良莠來說,人人有聰明的時候,也有愚癡的時候;聰明的可能變愚癡,愚癡也可能轉聰明。最壞的人,也曾作過許多好事,而且不會永遠壞;好人,也曾做過許多惡事,將來也不一定好。如此反復思索,所謂怨親、賢愚、良莠,這許多差別概念,自然就會漸淡,以至完全泯滅。不過這絕不是混沌,不是不知好壞,而是要將我們無始以來偏私的差別見,易以一視同仁的平等觀念罷了。從前有一位比丘,見某外道顛三倒四的,加以譏笑。但佛警告這比丘說:你且別笑他,你尚未修到不退轉,外道性還存在,將來也許跟他一樣呢!這所以佛教要「不輕未學」,「不輕毀犯」。初學的人,可以由淺入深,漸成大器;卽犯過者,也可能改好,甚至改得比尋常更好,當然也不可輕。從這意義說,個個賢愚一樣,人人怨親平等,不必驕傲,不必自卑,也不必為目前一點恩怨而生愛著或憎惡。如此保持著平衡安靜的心境,依佛教的術語說,是「捨心」。

捨心一旦修成,偏私的怨親意識便不復存在,對任何人都不會愛得發癡,發狂,也不會恨到切骨。一般說來,愛似乎並不壞,然從佛法去理解,則未必盡然。因為一般所謂愛,卽使能多少有益於人,也是偏狹的,自私的,對廣大眾生而言,它不但無益,而且可能有害。大家知道,有愛必有恨,愛與恨似為極端相反的兩種心理,其實只是人類同一染著煩惱的二面性。所以由愛生恨,由愛引致人間的大悲劇,是極尋常的現象。佛教所說的平等大悲,則是先去染愛,而對一切眾生,普遍的予以同情,救濟。至於偏私的愛,是人類本來就有的普徧習性,用不著修學,現現成成,人人都會,如家庭之愛,男女之愛,那個沒有?嚴格的說,就因人人都有所愛,所以世間一切最殘酷的仇殺鬥爭,才不斷的發生。若人人放棄其所偏愛,等視一切眾生,那麼人類的苦難,相信可以逐漸的沒有了。

二、成悅意相:修習菩提心,最基本的先決條件,是打破我們根深蒂固的差別觀念,讓自己與眾生一體同觀,沒有瞋恨,沒有愛念,可又不能是漠不相關。換句話說,不但應於一切眾生作無分別想,而且還要對一切眾生發生深刻而良好的印象,和諧而親切的感情。但這不是私愛,是不帶染著的欣悅心境,佛法稱為「喜心」。若僅有捨心──平等觀念,還是不能成就大悲而激發菩提心。這比方大街上有成千成萬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窮的富的,美的醜的,而當我們走過時,不加注意,總是一律平等,沒有什麼好惡之感的。這當然可算是平等的無分別心,但這種無所謂的平等心,對於大悲的修學,並不能發生有效作用。因為這完全是漠視一切,不關切眾生。所以修習菩提心,卽須等視一切眾生,養成一視同仁的心境;又要能夠關切一切眾生,心中養成一團和氣,一片生機。在平等的觀念上,養成一種相關切,彼此和諧的情愫,對大乘悲心,菩提心的成就,是極端重要的!

(本文錄自《妙雲集‧學佛三要》101~104頁)

2010年9月16日 星期四

緬甸之旅1



幾年前,與幾位法師同遊緬甸的首都仰光及蒲甘、東枝、瓦城.... .... 等。心想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佛塔相片與大眾分享。緬甸的文化特色多佛塔,緬甸人窮其一生,都把積蓄拿來興建、維修佛塔。佛塔這一代未興建完成,甚至延續到第二代、第三代........繼續把它完成為止。

會長張鳳妹提供

2010年9月15日 星期三

二、唯物的一世論

人類對於自己,有三種不同的看法,這就是一世論,二世論,三世論。現在,唯物主義的一世論,普遍的侵襲人心。人類大都著眼於物質世界,以物質世界為唯一的真實。他們覺得:人生不過是這麼一回事。生,不過是父母和合而生,純為生理發育與交合的結果。死,只是生理組織的瓦解,從此等於沒有。人生在這個宇宙裡﹐不過如此;但認現在,否認生前,抹煞死後。一死就完結的人生觀,再也無從安身立命,陷入了極端空虛,無限的悵惘。人生碌錄,到底所為何事?為自己,自己不過如此;死了完了,有何意義?為家庭,為國家,為世界,到底與自己有何關係?這樣,唯有專為現在著想,一切為自己利益著想。越有知識,越是欺詐,越是好話說盡,壞事做盡。年長一輩的,走向頹喪、功利的私欲。想像豐富而生命力旺盛的年輕一輩,受著誘惑而走向瘋狂,走向重全體而輕個人,求目的而不擇手段,苛刻殘酷的世界。死了完了,抹煞個人的真意義,那是一世論的,唯物主義者的人生觀。當前的世界,正是傳染著這種毒疫,弄得全世界都在瘋狂化。有些自以為是反唯物論的,反共產主義的,而不知自己的人生觀,與唯物論者一模一樣,都是死了完了的一世論。

◎印順導師 著

2010年9月14日 星期二

日本畢業旅行心得(二)

清水寺
本來很不想去清水寺。行前因為讀到以下的文字而改變心意:
『成就院』是清水寺的塔頭…『成就院』昔日住持月照上人(1813-1858)的行跡,曾經感動過中國清代末年的革命志士,並進而影響民初的佛教〔改革〕運動。

當年月照上人和西鄉隆盛等投身「尊王攘夷」而遭「幕府」到處追捕…兩人在前無去路、後有追兵下,躍入錦江灣中,月照不幸罹難;西鄉則被救起,後來成為明治維新的重要功臣…。這件可歌可泣的事件感動了譚嗣同…「戊戌政變」之後,譚嗣同從容就義,臨別前,譚以「程嬰杵臼、月照西鄉,吾與足下分任之」鼓勵梁啟超,並留下「我願將身化明月,照君車馬度關河」的詩句以明悲願,令梁啟超激動不已。

後來太虛大師在西方寺和華山法師辯論,又讀到譚嗣同的《仁學》、梁啟超的《新民說》,大為動容,一改先前的「超俗入真」,轉為「迴真向俗」。

…日後大師到日本參訪諸寺,還到過清水寺兩次,他應該記得月照上人與譚嗣同的舊事吧。」[4]

真是波瀾壯闊的歷史事件。高中時代就讀過「程嬰、杵臼,月照、西鄉,吾與足下分任之」,多年來卻一直以為是「月照西鄉」﹙月亮照在西邊的故鄉﹚,不知道原來這指涉的是兩位日本重要人士。當年太虛大師在西方寺閱《大般若經》,得到開悟的境界;又遇華山法師,受到了新思潮的啟發,「對于譚嗣同的《仁學》,尤極為欽佩」從此「生起了以佛法救世救人救國救民的悲願心。」因為虛大師的這一發心,漢傳佛教從此展開嶄新的一頁,這真是大時代風雲際會的殊勝因緣 ! [5]

因為上溯太虛大師與諸位先賢的歷史淵源(太虛大師→華山法師→譚嗣同→清水寺月照上人),清水寺才有了參訪的意義與價值。在觀光人潮中,如果不是這段歷史,走在清水坂上擁擠吵雜的人群中,厭離心的驅使,可能令我走不到那「清水舞台」前。不禁追想:當年虛大師二度來此時,大概心中也存著對月照上人(及譚嗣同)的懷念,才會來到這一神社、佛寺並存的香火道場吧 。[6]

由清水坂轉入附近小巷,京味十足的小店舖與庭園,確也頗為雅致(傍晚遊人較少)。走進「松榮堂香舖」看香道用具,一套,含尖、扁鑷子、押板、雲母片,要四千多日幣,令我好生躊躇…(東西雖不錯,但實用性似乎不高,因為香道的主角--沉香木、伽楠木,過度奢侈、又不太環保…)正猶豫時,親切的店員走過來招呼,只是兩位店員都聽不懂我的英語(或許是我口齒不清也不一定),比手畫腳之餘,見贈一本香氣十足的《目錄》,介紹說可以到他們設在烏丸通的總店看看。

長叡法師提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秦就,《禪味京都》p.71-73。文字經筆者剪裁。
[5]《太虛大師全書 第十三編 真現實論宗用論》p.348「…遇到了一位華山法師…當時與他辯論了十幾天…覺他頗有道理,對于譚嗣同的《仁學》,尤極為欽佩。由此轉變生起了以佛法救世救人救國救民的悲願心。」
另見《太虛大師全書 第十九編 文叢》p.190-191「當我正在禪悅為食、法喜充溢的時候,乃有溫州僧華山…翩然暫來…。〔華山法師〕每向我力陳世界和中國大勢所趨,佛教亦非速改革流弊、振興僧學不為功。我乍聞其說,甚不以為然…好奇心驟發…借觀各種新學書籍。就其所攜者,有康有為《大同書》,梁啟超《新民說》,章炳麟《告佛弟子書》,嚴復譯《天演論》,譚嗣同《仁學》…讀後,於譚嗣同《仁學》尤愛不忍釋手,陡然激發以佛學入世救世的弘願熱心,勢將不復能自遏,遂急轉直下的改趨迴真向俗的途徑…。」
[6]秦就,《禪味京都》p.74:「佛教在日本弘揚後,神道教開始處在附庸地位,到了平安朝末期,開始盛行『本地垂跡』說。也就是將日本固有神道教諸神,看作是佛菩薩的垂跡…表示是佛菩薩的隨機應化,於是逐漸形成神社和佛寺同時存在的情況。」其實,在這種帶有副作用的方便說法中,到底是神道諸神被垂跡,還是佛菩薩被反「應化」,只有天曉得了!

2010年9月13日 星期一

印順導師法語~36

佛法不只是「理論」,也不是「修證」就好了!理論與修證,都應以實際事行(對人對事)的表現來衡量。

《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序﹝頁3﹞

2010年9月10日 星期五

菩提心之本在悲

發菩提心,本是對於上成佛道,下化眾生的大事,立下大信心,大志願,所以以信願為主體,以大悲及般若為助成。然這樣的大信心,大志願,主要從悲心中來,所以經上說:「大悲為根本」;「大悲為上首」;「菩薩但從大悲生,不從餘善生」。菩提心的根本是悲心,而悲心的大用為拔苦。所以大乘菩薩道,也可說以救拔眾生的苦難為特色。

眾生的苦難,多至無量無邊,而究其實,皆由自身所招感。譬如這個世界,國與國間,原可本著國際道義,互相扶濟,互相尊重,從融洽互惠中求共存,大可不必打仗,使整個人類作著無謂的犧牲。可是事實不然,大家非弄到焦頭爛額不可,這不是自找煩惱是什麼!大局面如此,小局面如家庭之間,朋友之間,甚而個人身心之間,也無不如此。由這一觀點去考察,便可以得到一個結論,就是世間內莫不是苦。這就目前的事實說,那些貧窮的,沒有辦法的人,固然痛苦,就是許多富有的,很有辦法的人,也一樣苦痛無邊。再擴大來說,人間是不徹底的,天上也不徹底,地獄、餓鬼、畜生,更不必談。所以菩薩利生而著重救苦──悲心為懷。相傳有常啼菩薩,常悲菩薩,卽因見到眾生大苦,而常為一切眾生而悲傷。這表示菩薩的悲憫心重,也揭示了大乘法門的根本。

慈悲──與樂和拔苦,對這苦痛重重的世間而言,顯然的,拔苦更為它所急需。如一塊荒蕪的園地,必先將那不良的荊棘雜草除去,然後播下好種,才有用處。眾生的煩惱病太多,若不設法去其病根(也是苦因),一切快樂的施予,都不會受用。就像一個少年,習氣不好,專交壞朋友,每天閒蕩胡鬧,搞到傾家蕩產,衣食無著,為非作惡。你若想救他,單給他金錢資具,使他圖得一時的舒適,是不夠徹底的,甚至可能弄得更糟。因為根本問題還沒有解決──他的性格,習慣,還未改正過來;也就是說,他的苦根還沒有斷除,這麼給他好處,於他不會有什麼實利。整個世界也都如此,若不除去種種的罪惡,苦痛,則人間雖有福樂,也是暫時的,不究竟的。所以佛教重視苦,重視救苦,好像是悲觀、消極,其實佛教正因認識而把握了這個問題,才提供了徹底淨化世間,滿足眾生真正安樂的辦法。

(本文錄自《妙雲集•學佛三要》99~101頁)

2010年9月9日 星期四

花語─夜來香



夜來香,別稱:月下香、玉簪、夜香花、晚香玉。於黃昏時發出陣陣濃郁的香氛,拿它來供佛,晚課時,整個大殿充滿甜美的香氣,想必唱誦時更容易融入情境,身心清淨。眾生歡喜,諸佛歡喜。

花有花香,人也有道德的芬芳香氣,稱為「德香」。「花香」與「德香」的比較,就如《南傳法句經》〈華品〉記載:
54、花香與檀香、多伽羅茉莉,諸香不逆揚;戒香遍四方。
55、檀香多伽羅、蓮花婆尸迦,於諸眾香中,唯戒香最上。
56、多伽羅檀香,香氣實微弱,戒香為最上,香飄諸天上。 
經文告訴我們,一切花香皆不如戒香。

花香雖好,我們以花香供佛,更要勉勵自己要有道德之香,以「戒香」、「德香」來莊嚴自己、供養諸佛,這是最上乘的香供養。願與持花供佛者共同發願:「願此花香遍法界,香花鮮明心清淨,眾生離苦悉安樂,有情聞香覺証悟。」

夜來香,象徵:謙虛、靜寂。
黃海芋,象徵:清楚、歡喜、壯大之美、溫和、熱情、仙女之焰。
牡丹菊,象徵:長壽、高貴、堅貞、晚榮、吉祥。
小金菊,代表野逸。
楠柏,象徵:強健、松柏長青
花器:大陶盤
花材:山桐子、夜來香、葉蘭、楠柏、棕梠竹、黃海芋、牡丹菊、小金菊

2010年9月8日 星期三

一、認清人生的意義

這個時代,大家都明白:人類正受到毀滅的威脅,到處是恐怖與迫害。人類的自由呼吸,幾乎要被窒塞了!人間惡化到如此,到底為了什麼?依佛法說,這主要是人類喪失了人生的意義,否定了自己的價值;大家都在空虛的、幻滅的心情中生活。這才不是腐化,便是惡化;不是沉醉在金粉的愛欲裡,便是瘋狂在虐殺的仇恨裡。物欲的貪愛,人情的嫉恨,把我們這個世界,帶向陰森森的死亡邊緣。

◎ 印順導師 著

2010年9月7日 星期二

日本畢業旅行心得(一)

原本參加此次旅行的意願不高,在猶豫間,被地印師鼓勵才去,既然去了,總要留下心得紀錄:

行程
第一天:台北→關西空港→和歌山城→紀三井寺(宿 和歌山 東急Inn)
第二天:和歌山市→高野山→高野山金剛峰寺→壇上伽藍→奧之院(宿 高野山 蓮花定院)
第三天:高野山→奈良→東大寺→唐昭提寺→藥師寺→法隆寺→橿原市(宿 橿原皇家飯店)
第四天:橿原市→京都→平等院→知恩院→三十三間堂→京都博物館→清水寺(宿 假日飯店)
第五天:嵐山渡月橋→竹林→龜岡小火車→龍安寺→金閣寺→西本願寺〔→西陣織會館〕→京都站百貨公司(宿 同上)
第六天:京都→琵琶湖畔→比叡山延曆寺→有馬利溫泉→神戶UCC咖啡博物館(宿 珍珠城飯店)
第七天:神戶→六甲山牧場→北野異人館→明石大橋→大阪(宿 難波華盛頓飯店)
第八天:大阪海遊館→免稅店→半日自由行(宿 同上)
第九天:大阪→關西機場→台灣

平等院
此寺院以現代博物館的手法經營道場,舊傳統與新科技的巧妙結合,頗令人耳目一新。連所賣的紀念品亦頗有設計感,讓人心甘情願地掏錢。我買了兩張此處風景的明信片,質感頗佳。

根據記載,院中「鳳凰堂」裡的阿彌陀像完成於1053年,由於採用「寄木造」(佛像內部挖空,非單一原木),所以千年以來,很少裂痕。此佛像結跏趺座,手結定印,有說「〔這〕和日本鐮倉以來的『立姿、作來迎印』的彌陀像頗不一樣」
[1] 。個人以為:道場所供佛像,可能是當初住眾修行的標的。早期彌陀像的「跏趺、定印」,可能說明當時注重「培養定力」──修觀像或觀想念佛 [2];而(鐮倉以來)的「立姿、接引印」的阿彌陀像,可能代表後來轉向修「持名念佛」。筆者臆測:由不同時期所造佛像的不同姿態,或可推估修行法門的演變。不過這也只有在日本這樣重視歷史文物的國家,千百年來小心維護「文化財」才能保存這種完整的「歷史見證」。

後來在清水寺「阿彌陀堂」中所見之佛像亦是手結定印,知恩院的也跟平等院的一樣,這有可能是當時京都一帶所流行的修行風氣也說不定。


進鳳凰堂參拜要另付三百元門票,在導覽員講解結束、大家漸漸往堂外移動之際,走在最後的我,趁機轉身向這尊具有千年歷史的古佛像頂禮一拜,覺得頗為得意。

至於此處建築的特色,《禪味京都》中有這樣細緻優美的描寫:
「平等院的設計…要將經典中的極樂淨土在娑婆世界呈現,所以阿彌陀堂四周以『阿字池』包圍。…阿字池邊舖著白沙細石,一受陽光反射照映,整個阿彌陀堂就會 像海市蜃樓般飄浮搖曳在池上…加上宇治川上的朝霧,如果從河的對岸眺望阿彌陀堂,池水的反照和霧氣的空濛,阿彌陀堂頓時有如從西方淨土飛來…。」[3]

 
長叡法師提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秦就,《禪味京都》p.218。台北,法鼓文化,2007年初版。
[2]觀像與觀想念佛,參考:印順法師,《成佛之道》p.312:「念佛法門的重點,是念佛的身相與功德,舊稱觀相與觀想念佛。」另外,參考《成佛之道(增註本)》p.323-324。
[3] 秦就,《禪味京都》p.219。

2010年9月6日 星期一

印順導師法語~35

佛法是「從證出教」的,本著自身的修驗來教人的。也就因此,佛弟子尤其是出家的佛弟子,從原始的經、律看來,都是過著修行生活的。說到修行,主要是戒,定,慧──三學。

《華雨集》二﹝頁7﹞

2010年9月4日 星期六

福嚴推廣教育班─第20期課程


福嚴推廣教育班
20期課程(民國9991310018
課程(課程如有變更,依「福嚴佛學院網站」公告為準。網址:http://www.fuyan.org.tw/

班別
課 程 名 稱
   
授 課 老 師
初級班
念佛共修
週一 / 晚上1900 ~ 2100
傳妙法師
初級班
《華雨集》選讀(一)
(請見下表)
週四 / 晚上1900 ~ 2100
福嚴佛學院法師群
中級班
《阿含經》
週五 / 晚上1900 ~ 2100
開仁法師
高級班
《大智度論》
週六 / 下午1400 ~ 1700
厚觀法師
《華雨集》選讀(一)【《華雨集》第四冊】
授課日期
    
書本頁碼
主講者
 09月16
  道在平常日用中
  苦痛與知識
p.269~p.279
p.267~p.268
釋會常
 09月23
 10月07
  淫欲為道
p.201~p.221
釋如暘
 10月14
 10月21
  中國佛教瑣談
p.113~p.200
釋如暘
+
釋圓悟
 10月28
 11月04
 11月11
 11月18
 12月02
 12月09
  談佛法的宗教經驗
  辨法相與唯識
p.281~p.288
p.237~p.243
釋長叡
 12月16
 12月23
  談法相
p.245~p.266
釋貫藏
 12月30
 01月06
上課地點:福嚴推廣教育班:新竹市明湖路3651號﹙壹同寺旁﹚
報名、聯絡方式
上網報名(http://www.fuyan.org.tw/,或向福嚴佛學院、推廣教育班報名
電話:035201240 傳真:035205041    E-Mailfuyan.tw@msa.hinet.net
主辦單位       福嚴佛學院 / 印順文教基金會
歡迎隨喜贊助   郵政劃撥:福嚴精舍 / 10948242
印順文教基金會 / 19147201(請註明“福嚴推廣教育班”)
---------- 停 課 通 知 ----------
※(週四)《華雨集》選讀() 9/3011/25
※(週五)《阿含經》:10/811/512/312 /1012/171/7
※(週六)《大智度論》:9/2511/611/2011 /2712/181/1

2010年9月3日 星期五

菩提心的修習

(三)菩提心的尊勝

菩薩是修學大乘道的通稱,從初學,久學到最後身菩薩,真是淺深萬類。但一般人總是想到觀音等大菩薩,這才不敢自稱菩薩了。初發心菩薩,雖還沒有大功德,可是已經是一切「眾生之上首」;不但為凡夫,而且為二乘賢聖所尊敬了。經中比喻為:如王子初生,就為耆年的大臣所尊敬;獅子兒初生,就為百獸所畏敬;迦陵頻伽鳥在殼中,音聲已勝過了一切鳥類;新月的微明,就為人類所愛敬。菩薩發心以來,就是這樣可尊可敬的,大菩薩們是更不必說了。為什麼這樣呢?因為世出世間的一切功德,悉由菩薩而有的。這是說:世間善法,聲聞、緣覺等善法,都依佛菩薩而有;佛功德也是依菩薩而有的──所以菩薩為一切善法的根源。以世間善法來說,如說:『菩薩受身種種,或時受業因緣身,或受變化身,於世間教化,說諸善法及世界法,王法,世俗法』等。有些修菩薩行而暫時失敗了的,名『敗壞菩薩,亦有悲心。治以國法,無所貪利;雖有所惱,所安者多,治一惡人以成一家』等。菩薩為一切善法的根源,可尊可敬,而菩薩是從發菩提心而來的。所以大乘經中,無邊讚歎菩提心的功德,說他是『一切佛法種子』。

初發菩提心,重在立定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大誓願,名為『願菩提心』。廣說如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邊誓願斷,法門無邊誓願學,無上佛道誓願成』。但是發菩提心,並非偶然想起成佛利生,而是要一番修習,達到堅固成就的。菩提心的修習,為修學大乘道,趣入大乘道的第一要著。菩提心從慈悲心起:或是緣慈母的孝敬救度,擴大到願度一切眾生,而上求佛道;或是設想他人與自己一樣,利濟眾生應如愛護自己一樣,進修到願意為利他而犧牲自己。修菩提心的動機,方法,近於儒家的仁道,恕道。但菩提心修習圓滿成就,深廣是與世間法大大不同的。這是大乘道的基石,修學大乘道的,應先多多的修學!

(本文錄自《妙雲集•成佛之道》260~262頁)

2010年9月2日 星期四

花語─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乘六牙白象,為毘盧遮那佛脇侍。普賢十大願,印公導師有詳細解說:
一、「禮敬諸佛」,二、「稱讚如來」:…在大乘法中,禮佛是禮十方佛,通於身、語、意三業。…「稱名」是語業的禮敬…「憶念」是意業的禮敬。「禮拜」是身業的禮敬…三業的禮敬,以內心的憶念為主,依內心敬念而表現於身業、語業。…本來「稱名」、「憶念」、「禮拜」就可以了,為了適應佛教界的讚佛偈,《普賢行願品》別立「稱讚如來」一門。

三、「廣修供養」:這是對於佛的供養。…《大智度論》說:「供養者,若見若聞諸佛功德,心敬尊重,迎逆侍送,旋遶禮拜,曲躬合手(掌)而住。避坐安處,勸進飲食,華、香、珍寶等,種種稱讚持戒、禪定、智慧諸功德。有所說法,信受教誨。如是善身口意業,是為供養」。依此可見,「供養」實只是「禮敬」的一部分…。

四、「懺悔業障」:…如有罪過而隱藏在內心,會影響內心,障礙聖道的進修,不得解脫。「大乘佛法」的懺悔,是在十方一切佛前,懺悔無始以來的一切罪業。《普賢行願品》所說,還只是懺悔業障,但有的卻擴大為懺悔三障──煩惱障、業障、報障等…。

五、「隨喜功德」:…任何一種離惡行善的善行,可分四類:一、「自行」,自己去做;二、「勸他行」,還要勸別人去做;三、「隨喜行」,知道別人做了,起認可歡喜心;四、「讚歎行」,讚歎這一善行,讚揚行此善行的人,以激勵大眾…。

六、「請轉法輪」,七、「請佛住世」:…這二者,出於各部派的共同傳說。一、釋尊成佛以後,感到了佛法甚深,眾生不容易教化,曾有「我寧不說法,疾入於涅槃」的意境。梵天知道了,特來請佛說法,這才受請而大轉法輪。…二、佛曾三次對阿難說:「佛四神足已多修習行,專念不忘,在意所欲,如來可止一劫有餘,為世除冥,多所饒益,天人獲安」。阿難聽了,當時沒有說什麼,釋尊這才答應了魔的請求,三月後入涅槃。…這二項傳說,在部派佛教中,沒有引起什麼問題…西元前後,印度的政局,非常混亂;佛法在傳布中,不免要受到破壞、障礙。聖弟子面對當前的佛教,從內心激發護法的熱心;而將「請轉法輪」、「請佛住世」,作為禮佛要行,時時憶念,以激發佛弟子為法的熱忱!

八、「普皆回向」:…回向是將上來所說的「禮敬功德」、「讚歎功德」、「供養功德」、「懺悔功德」、「隨喜功德」、「勸請功德」:一切回向於眾生,與眾生同成佛道。…經上說福德回向施與眾生,這是果中說因,是不了義說。菩薩的福德,是不能轉施與別人的。但菩薩發願化度眾生,所以依此福德善根,未來福慧具足,就能以財物、佛法施與眾生;使眾生得財物,能依法修行,成就佛道…「迴向眾生及佛道」,是說「為諸眾生故」,以一切功德,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並非以福德善根施與眾生。…

九、「常隨佛學」,十、「恒順眾生」:為了符合《華嚴經》的體裁,滿足「十」數,《普賢行願品》長行,才加入此二願。…在修學過程中,生生世世見佛聞法,是向上不退的最佳保證!…「恒順眾生」,是於眾生「隨順而轉」:尊重眾生、救助眾生、利益眾生。

(出處:印順導師《華雨集第二冊》頁151-162)

竹,象徵:高風亮節、虛心、節節高升。
火鶴,象徵:熱情、煩惱、用心關懷。
乒乓菊、大黃菊,象徵:長壽、高貴、堅貞、晚榮。
紅竹,象徵:長壽
花器:大陶盤
花材:竹、巴蕉葉、火鶴、白乒乓菊、大黃菊、紅竹、椰殼

2010年9月1日 星期三

論三世因果的特勝

人類與一切眾生,是無限生命的延續;不是神造的,也不是突然而有的,也不是一死完事的。這如流水一樣,激起層層波浪;生與死,只是某一階段、某一活動的現起與消散。

◎印順導師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