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3日 星期三

第三章 修行

[38]快樂有兩種。第一種快樂有三個名稱:欲樂(kāma- sukha)、污穢樂(mīla-sukha)、非聖樂(anariya-sukha)。第二種快樂,是斷除了「事欲」(vatthu- kāma,感官欲樂的對象)與「煩惱欲」(kilesa-kāma,欲望煩惱)時才能獲得的。你們來密集禪修,放棄感官欲樂的對象,且修習念住令心遠離欲望煩惱。就此而言,你們已在某種程度上體會到了第二種樂。

在內觀修行的某個階段,如生滅智(udayabbaya- ñāṇa),你會經驗到獨特的快樂。在更高的觀智,有更勝的寧靜與寂止。當你證得道果智,你將體驗到至高無上的涅槃樂。那時,你可以徹底地捨棄感官欲樂對象,並斷除煩惱欲。如此,較殊勝的快樂也有幾個名稱:出離樂(nekkhamma-sukha)、遠離樂(pavivekasukha)、寂止樂(upasamasukha)及正覺樂(sambodha-sukha)。為了達到這種較殊勝的快樂,你必須犧牲第一種快樂。現在,你們正踏上通往真正快樂的道路,這實在是一件非常鼓舞人心的事。
除非你能看見欲樂的過患,否則你很難將它們捨棄。所以,佛陀不僅指出欲樂的過失,[39]同時也教導沒有過患的出離樂,以便大家可以生起「迫切感的智慧」(saṃvega-ñāṇa)。這樣,你們的信心才會堅固到足以讓自己努力地密集修習內觀禪修。

如之前所說,nekkhamma(出離)的字面意思是捨離欲樂。依據佛典,這可以是指出家為比丘(尼)、奢摩他禪那、觀智或最高的寂靜──涅槃。清楚地辨別名和色,見到無常、苦、無我也是「出離」,因為這些毗婆舍那心識都已捨離了欲樂。由於這類出離而生起的快樂,便稱作出離樂(nekkhamma-sukha)。這種快樂沒有貪、瞋、癡的過失。

你們都住在欲界(kāmabhūmi)。無論你喜歡與否,你都會被貪、瞋、癡、壓力、沮喪等煩惱心火所燒。肉眼看不見這種火,因為它發生在心裡。遇到可喜的所緣時,你會被貪火所燒;遇不可喜所緣時,你會被瞋火、怒火所燒。你看不到這些火的火焰,它也不會留下餘燼。這是它為何難以被撲滅的原因。若你不採取必須的行動去撲滅這內在的火,它便會反過來將你捲入到一切的不善行之中。

假如你無法將火撲滅,你會試著逃開,跑到安全的地方。同樣的,你必須離開欲樂,前往安全、祥和的地方(assama)。在這裡,assama意指[40在該處迫切地要撲滅內在貪瞋癡火的禪修中心。現在,你們都來到這禪修中心,一個安全、祥和的所在。無論你是比丘、比丘尼或者是在家禪修者,如果你精勤地撲滅內在的貪瞋癡火,你一定會獲得「出離樂」(nekammasukha),可以被認為是一個「出家人」(pabbaja)。
Pabbaja(出家人)的字面義是,放棄一切俗事,去到一個如禪修中心等寂靜處的人,在那裡他/她撲滅內在的火焰。為什麼需要撲滅這些內在之火?因為它們是一切苦的根源。透過戒(sīla)、定(samādhi)、慧(paññā)的修習,你可以戰勝三種煩惱:顯現在身、語行為上的違犯煩惱(vītikkama-kilesa);顯現在心裡的纏縛煩惱(pariyuṭṭhāna- kilesa);潛伏著,在因緣具足時方顯現的隨眠煩惱(anusaya-kilesa)。所以,只是穿著僧衣,具有比丘、比丘尼或禪修者的外表,並不足夠。你必須努力用功。唯有透過觀智、道果智,你才能根除所有的煩惱。為此,你必須具備三種精進來修習內觀(vipassanā):初發的精進、持續的精進、圓滿的精進。沒有這三種精進,你會被認為是有名無實的禪修者。

如果你能夠分分秒秒以具備此三精進的專注力,來觀照當下顯著的所緣,欲樂、瞋怒等心念便不可能在心中生起。在心中生起的,[41]將會是保衛、守護心免受煩惱攻擊的念與定。精進、念與定,這三者被稱為「定蘊」(samādhi-khandha)。如果你修習這定蘊一秒,你便遠離煩惱一秒,且能享有一秒的出離樂。當然,如果你遠離煩惱愈久,你便能享受愈久的出離樂。

另一方面,離開禪修中心意味著重回到實際上無可避免的烈火之中。這時候,你需要消防用具與防火面罩,也就是禪修實踐,因為它能保護你免受煩惱火的傷害。所以,你應當透過正念禪修來撲滅這些會趁正念不在時生起的煩惱之火。

之前,我解釋過由三個字構成的詞puñña-kiriya- vatthu。其中,puñña(功德、福)有兩種定義的方式:能淨化自心的事物(attano santānaṃ punāti sodetīti puññaṃ)、能圓滿己願的事物(kārakassa manorathaṃ pūretīti puññaṃ)。當然,除了善行以外,沒有其他的事物更能夠淨化自心、圓滿己願了。
無論許下什麼願望,求人間樂也好,求天上樂也好,善行皆能夠幫助我們圓滿這個願望。大多數人許願獲得第一種樂,而非第二種。總之,善行被稱作puñña(功德),因為它們助人圓滿願望。「布施」(dāna)是一種功德,能令你變得富裕。另一種功德是「持戒」(sīla),特別能令你投生至人天善趣。更殊勝的功德是「禪修」(bhāvanā),[42]能夠開發個人的心與智慧。這是「禪修」何以被稱為「增上善」(adhikusala)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