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1日 星期四

轉轉轉

~『共業』現代版~

兒童世界,總少不了轉動的遊戲,童話式的木馬、刺激的八爪魚;舞蹈世界,也必然有柔美或剛勁的旋轉姿態;武術世界,旋轉的招式更是多不勝數。「轉」的元素,穿插於生活中,幾許為我們帶來美麗回憶,也帶來更多瑰麗色彩。但是,假如坐在永不停的木馬上,跳著永不停的舞步,打著永不完的招式,而且是不由自主地轉動,感受就完全不一樣。可惜,這正是我們的生活寫照……

很多人要吃雞,於是需求量增多,唯有催谷地多養家禽,令養雞場環境差劣,又用化學飼料,甚至打針,於是營養低、味道差,商人只好多加味精,令吃雞的人仍然津津樂道,結果循環不斷,敢問一聲:沒營養甚至有病的雞是誰的傑作?雞的祖先?飼養者?商人?市民?

學生不主動學習,令教育界極之緊張,於是主動修改課程及行使「威迫利誘」的政策,政策的「一定成效」是令老師疲乏,使教學質素下降,教學更「填鴨」,校內更多補課與測驗,校外更多補習,結果迴轉到學生更感沒趣,更不主動。現在問:學習成效低是誰的過失?老師?教統局?學生?社會?

誇張缺德的報導,吸引大批讀者,銷路上升,報社可生存,老板覺得滿意,總編輯聽命,更多的記者變成狗仔隊,繼續追擊,繼續以報導「誘導」讀者,結果令更多人受害。又再問:誇張缺德的報導是誰的責任?記者?總編輯?老板?金錢?缺德的讀者?

生活的多重循環,實在比比皆是,身處其中的我們,總是感到有多股動力在拉扯著,令我們不得自在,不得不跟著走。這些循環不是來自任何背後的操控力量,而是來自我們與環境所共同製造出來的氣氛,佛教稱為「共業」。面對這些「共業」,社會有幾種反應:

1. 示威並要求政府立法──在這個循環中,政府的確是相對有影響力的一環,可是現時連商人賺不夠、娛樂設施不足等都要向政府「喊叫」,似乎太過份了。
2. 教育界變成箭靶──大家同意很多社會問題,都是由人的思想造成,論說一番,結局卻是異口同聲地說:「問題的根源是教育,希望早一點增加相關的課程等等。」太奇怪了!大家出現問題,要改變的只是教育界?
3. 自行組織民間團體──等政府,求政府,倒不如凝聚志同道合的人,革命一番。如:公民黨、網上電台、獨立記者、無國界醫生、樂施會、慈濟基金會等。

以上三者,最令我欣賞是「自組民間團體」,因為他們有理想,有承擔。至於前兩者,當然是不良現象。現在,就看看佛教如何處理「共業」,如按部份佛經的字面意義,答案是「世間是苦,所以不理世事,趕快修行去了。」可是佛經的深意並非如此,而是──「共業」必依「共願」,方可扭轉。

「共願」,是共同的理念與意願,即是每人到底要一個怎樣的社會,怎樣的人生。假如我要經濟好,是指我有著數、我富貴,別人則吃虧、捱窮,那麼示威只會變成角力,看誰的人多,誰的聲音較大。假如我要公平,是指好的機會都歸我,壞的都歸別人,那麼政策與制度的改變,不過是政壇愚人的把戲。相反,理念不是為一己之利,亦為別人之利,政策就不是角力,不合理的示威也可減少。

另外,假如大人可以不道德,小孩卻要循規蹈矩;社會可以歪風橫行,學校卻要受監管,如:賭博是歪風,但偏偏賭的花樣層出不窮;有人為情自殺,可是教人迷迷癲癲的情歌唱至街知巷聞;校外看著部份傳媒缺德誇大的報導,校內則要學生學習仁義道德,那麼再好的課程、教師、學校等,都只是等待接受批判的代罪羔羊。相反,實踐不是放任自己而監管別人,而是認同終生學習,不斷修正自己的思想與行為,於是學校講的道理,社會上是有人在實踐,學生的思想與品格才能提昇,教育才能發揮它在社會的效用。

歸納而言,不管你是高官、中產、市民等,只要在現有的角色與崗位、已有的資源(財力、人力、心力)內,進行這些心靈與步伐的改革,正面的「共願」必然增強,建構出來的「共業」,將會是經濟繁榮與人心健全的人間淨土。

願旋轉的木馬,能奏出優美的憧憬;
願旋轉的舞步,能跳出排他的私利;
願旋轉的招式,能闖出光明的道路。

海全法師提供/香港 今日園 

※ 注意:共業(共同造成的氣氛)與共願(共同的意願),均可以是正面或負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