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6日 星期四

佛陀教過腹部起伏嗎

在《念處經》中,佛陀教導過入出息念和行禪。但是,在馬哈希傳統,我們要求禪修者以腹部上下作為基本的禪修業處。這裡有人也許會問一個問題:「這個業處是佛陀教我們觀照的嗎?」[82]佛陀曾教我們觀察身體現象。腹部上下是由身體現象所構成,這些現象可被歸為色蘊(rūpakkhanda)、觸入處(phoṭṭhabba-āyatana)、身界(kāya-dhātu)與苦諦(dukkha-sacca)。雖然佛典沒有提到「腹部上下」這個詞,但是,腹部上下肯定是由因出入息而起的風界所構成。另外,腹部上下顯然是巴利佛典所提的六種風界中的一種。六種風界是上行風(udhamgama)、下行風(adhogama)、腸風(koṭṭhāsaya)、腹內風(kucchisaya)、肢體風(aṅgamaṅganusārī)與入出息(ānāpāna)。

《念處經》裡有這麼一個詞組:sabbakāya- paṭisaṃvedī,「覺知一切身」。它的意思是,觀察任何目標時,你的觀照心應該跟著目標,從其開始一直到結束。只有這時,你的覺照力才能含蓋並遍布整個目標。這是sabbakāyapaṭisaṃvedī這詞組的意思。每個人都能夠輕易地觀察腹部上下從開始到結束的過程。相對的,「心」這個所緣,對初學者而言太過微細,讓初學者不知該專注在何處,又該如何同步地加以觀察。禪修者需要清楚知道,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哪裡,如何從開始到結束皆跟隨心這個目標。

我三十歲以前便在已故馬哈希大師的指導下修習念處禪修。依據我的經驗,我對這個修行方法有堅定不移的信心。我教導這個方法已超過四十年了。[83]我想要和你們分享這個法。我將說明純觀乘者的禪修業處,因為你們需要知道,修習純觀時究竟應觀察什麼。已故的馬哈希大師曾詳盡地說明,修習毗婆舍那時應該觀照的所緣有哪些。毗婆舍那要觀照的目標是稱為「名、色」(nāmarūpa)的究竟法(paramattha),它們彼此之間具有因果關係,且皆具有無常、苦、無我的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