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30日 星期四

兩種觀智

現在我要說明,什麼該觀察,什麼不該觀察,以及藉由觀察可獲得的觀智。

究竟法可分為兩種,世間與出世間。要證得觀智,你必須觀察世間的究竟法,而非指道心、果心或涅槃的出世間究竟法。為什麼不該觀察出世間究竟法?因為你尚未證得這些法。即使你已證得,想要觀察它們來去除煩惱,也是沒有用的,因為你不可能執著它們,它們也不會帶給你任何煩惱。但是,世間的究竟法,若未能加以觀察,你將會錯以為它們是恒常、快樂、屬於自己的,因而對它們產生執著。[86]關於這點,已故的馬哈希尊者舉了一個例子。他說,如果地面凹凸不平,你得挖掉凸出的部分,填平凹陷的部方,讓地面變平。如果地面已經平順,你就不需要挖地了。

至於修習毗婆舍那時應該觀什麼,又如何觀察,我之前曾引用《如是語經》的一句話:bhūtaṃ bhūtato passati,如實觀察正生起的現象。依據這句話,你必須觀察正在發生且可以直接經驗的現象。藉著觀照它們,你可以透過親身的經驗證得觀智。這稱為現量智(paccakkha-ñāṇa)。當此智成熟時,你也能夠藉由推論,了悟所有其他的現象──無論是過去的、未來的、內在的、外在的。如此,共有兩種觀智:現量的觀智(paccakkha- vipassanā)與推量的觀智(anumāna-vipassanā)。

例如,當你準確而努力地觀察腹部上下時,你會依親身體驗觀察到硬、緊等的身體現象。你也會看到它們一直在變化或消逝。這是現量智。要獲得這種現量智,包含道智、果智,你必須觀察當下剎那生起的身心現象。

又舉例而言,如果你正要坐下,你應該將注意力集中在整個身體,觀察逐漸坐下的整個過程。你也許會感覺到身體愈來愈重。如果你能夠盡全力以緊密的注意力觀察坐下的過程,[87]你會覺察到這當中包含的重、挺、緊、不舒服等的身體現象。你也會覺察到屬於心理現象的一連串想要坐下的動機。如此,藉由觀照坐下的過程,你辨視了身與心。這個了知稱為nāmarūpaparicche- dañāṇa,名色辨別智。這是一種現量智。

辨識出身與心之後,你也將了悟到它們之間的因果關係。這種了知稱為yathābhūtānupassanāñāṇa,如實隨觀智。這時,你將了解,存在的只有身體與心理現象,其中並沒有靈魂或創造神。這個智慧,將使得邪想(micchā-saññā)、邪見(micchā- diṭṭḥi)和愚癡(sammoha)沒有容身之地。

若具備強而有力的定,你將見到身心現象在這一瞬間生起,在下一瞬間便滅去。例如,一連串想要坐下的動機,以及實際坐下的動作都在剎那剎那生起又滅去。如此,你將了悟到它們的無常性。不斷的生滅過程,是一種苦,也代表其中沒有靈魂或造物主。如此,你將了悟到三共相(sāmañña-lakkhaṇa):無常、苦、無我。藉由無常的了悟,你會自動地了知其餘兩個共相。所以,如果你了知三共相的其中一個,你就會自動了知另兩個。這是現量智。透過這種現量智,你將自動藉由推論了知過去的、未來的、自身的或他人的身心現象。[88]這是推量智。持續觀照當下的所緣,你會獲得現量智,隨後將自動生起推量智。

你應當記住,推量智完全以現量智為基礎。若沒有得自親身體驗的現量智,便不可能有推量智。不要把推量智與憑空的臆測、推測混為一談。不要浪費時間在分析、推理上,要盡最大努力覺察當下剎那生起的所緣。如果你還是分析思考了,立刻觀察這個現象。如此,你將能洞察真理。